集資帶來的參與感和信任,是設計師起步的有效助推器——林大涵

by 外部轉載

談起群眾集資,舉凡國內外現況、趨勢或案例,林大涵總能如同直覺反應一般,侃侃談論起他的觀察分析,並用生動比喻描述抽象概念,將想法準確傳達給他人,就像是一本行走的群眾集資百科全書。在高速運轉的思考與言談速度背後,來自他對集資產業的長期投入與深刻觀察,以及透過集資接觸不同領域的多方涉獵。

在近年台灣眾多指標性的集資案例中,不論是曾引發極大迴響的訴求或倡議型計畫,如紀錄片《看見台灣》舉辦戶外首映、2014 年公民運動的《紐約時報》集資廣告、罷免立委的「割闌尾計畫」、日星鑄字行的字體銅模修復計畫;或令人矚目的產品型專案,像是台灣原創字型「金萱」、ARRC 前瞻火箭月亮杯Luna 月球燈等,都能看到林大涵作為集資推手參與其中的身影。

▲ 在海內外集資平台創下佳績的台灣設計LUNA月球燈。

一切始於 2011 年,當群眾集資的風潮才吹至台灣不久,林大涵即已投入在地新創集資平台的發展,並協助各種集資案件籌備與執行。但在平台工作期間,林大涵也深刻意識到,僅就他個人之力,當數十個專案同時並行,投注的時間與心力相應分散,實際上難以做出有意義的輔導。後來選擇集中火力做好輔導一環,並創辦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Backer-Founder)」,便是由此需求缺口而來。

Backer 是贊助人、Founder 是集資發起者,「我們就是中間的那一個 hyphen (連字號),將雙方連結起來,也串連起更多人與資源。」林大涵如此比擬自己和貝殼放大的角色。他們不斷透過集資在做的,便是為人與人之間創造連結,也在需求的連結之際,打開更多想像空間和改變的機會。

參與感與信任是有效的助推器

林大涵所帶領的貝殼放大,自 2014 年成立至今,已輔導過 100 多個集資團隊,在台灣及海外以不同管道完成集資計畫,成功率高達九成。

從一開始幫助集資團隊做好市場調查、釐清定位並設定受眾,到設計文案架構,並針對社群、廣告到媒體等不同對象研擬溝通策略;後續則不斷與提案者討論贊助定價、上線後的持續推廣,以及與客戶及贊助者間的溝通,提供的協助包羅萬象。同時他們也將經驗歸納提煉成法則或模式,幫助更多集資團隊推動計畫。

群眾集資儘管類型、內容和目標各異,卻有著共同的本質:針對一個問題或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提出一個新的點子、一個改變的提案,藉由集結眾人之力將之實現,甚至達成某種社會或文化意涵上的集體共好,其中蘊藏著推動社會文化改革的力量。

在為集資團隊提供輔導協助時,各種集資訣竅、行銷推廣策略的授予,實際上只是其次。林大涵期望團隊釐清與掌握的,更多是那些關乎本質的問題——這項設計或計畫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造成了什麼影響?為何需要大家支持?一群人一起支持可以改變什麼?是否可能進而帶起一場運動?

例如 2015 年貝殼放大輔導台灣字型研發團隊 justfont 發起的集資計畫。團隊以「十五年來,台灣幾乎沒有設計自己的新字型」為訴求,期望打造出一款融合「黑體」及「明體」兩大基本字體特色的「金萱字型」,從在地需求出發,嘗試為華人文字風景增添新貌。這項集資案不僅在短短兩小時內就順利達標,最後更以近 2,600 萬集資金額、超過 7,600 位贊助者的成績劃下句點。在這之前或許未曾被預料到,過去被認為冷門、小眾的字型產品,也能獲得如此多的關注與支持,後續更甚至醞釀出一股字型熱,有許多人由此開始認識字型之於設計的價值。

不僅在創自己的集資顧問事業,並藉由這些知識法則幫助新創團隊起步,林大涵一直致力在做的,也在於推動台灣的群眾集資氛圍及背後蘊含的文化。林大涵認為,群眾集資儘管並非橫空出世的全新模式,如蓋廟、助印等皆可說是群眾集資,是自古以來早已有之,只是現在終於有了一個詞彙去定義它;但現今這種立基於網路行動科技的群眾集資,也提供人們更容易參與改變的機會。而集資所帶來的參與感和信任,林大涵也相信,會是設計師、創作者或倡議者起步最有效的助推器。

群眾集資下一步

長期關注全球群眾集資趨勢和相關議題,林大涵觀察到在華人設計圈,以台灣的新創設計團隊而言,在集資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提案平均水準亦高,近年更有許多團隊成功在國際集資平台完成集資計畫,如掌上雷射雕刻機 Cubiio3D 事務機 FLUX Delta 等,皆是藉由集資打入國際市場的代表性案例。

▲ 3D 事務機 FLUX Delta

另一項特質則是設計中解決問題的意識非常強烈,通常是針對社會已然發生或該族群正在面對的問題,「都是基於使用者自己發生過的痛發展出來的」,因而很能引起共鳴。此外林大涵也指出,在台灣知名的群眾集資產品中,仍少有後續推出二代、三代的案例,他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以一個核心技術去發展出更完整生態系的玩家出現。

作為台灣群眾集資產業中的先行者,林大涵走來的這一路歷程,幾乎就是台灣在地發展群眾集資的脈絡。林大涵認為,現在群眾集資在台灣面臨一個很大的轉折點,以傳統的定義而言,群眾集資已經發展得相當完整,而這對貝殼放大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我們已經開了很多先例、設定了很多模式,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樹立了蠻多標竿,而群眾集資是一個非常公開透明的社會,大家都可以直接學習這些已經存在的好案例和方法。」不止步於既有的發展模式和範疇,更大型的建設、更深度的參與,例如空間,林大涵認為是群眾集資下一階段可以挑戰的新領域。「每一個經典案例的誕生,都會創造出很多產業的變革。」透過集資,他們將繼續創造新方向的探索。


林大涵小檔案

自 2011 年起開始參與群眾集資產業,參與超過 400 件專案,橫跨科技、設計、社會、創作、公益等領域。2014 年 10 月創辦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提供國內外群眾集資專案及2017台北世大運等大型品牌行銷規劃諮詢、製作、行銷的全面服務。貝殼放大成立 4 年,累積集資金額已超過新台幣 9 億元。


本文由 perspectives觀點 授權 群眾觀點CrowdWatch 轉載,原文在此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