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怎麼聽黑膠」之前,先想「怎麼聽音樂」:專訪 HYM 團隊

by jie

全世界第一台結合黑膠唱機與 Hi-Fi 音響的產品——「Seed 黑膠音響」,在不久前登上 Kickstarter 以旋風之姿達標,至今集資金額換算成台幣近千萬,輕鬆站穩黑膠界新寵兒的位置。這項產品從何而生,乘載著多大重量的使命?團隊在產品開發、集資提案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

藉由以下的第一手訪談,你將更瞭解 Seed 黑膠音響,以及提案團隊的初衷與宏願:


沒有人是不聽音樂的

推出 Seed 黑膠音響的「HYM(嘿呦音樂)」團隊由一群設計師組成,這些設計師曾做過許多傢俱、工藝相關的產品設計,大概在兩三年前才開始想做些「不一樣的事」,用設計專長進一步去影響更多人。

HYM 團隊創辦人暨設計師林桓民(Camo)認為,團隊想實現的「影響力」其實可以有很多入口,而音樂這個載體沒有任何的隔閡——無論來自哪一個國家、處於哪一段年齡層、從事著什麼職業,都會有各自的音樂喜好;沒有人是不聽音樂的。

於是,HYM 團隊決定以黑膠為起點、透過不同的管道推廣音樂,一方面主動與音樂人洽談內容合作、協助發行黑膠(既有知名主流歌手如張學友、莫文蔚、王菲、蔡琴等,亦有獨立音樂人),一方面也著手研發適合推廣黑膠文化的硬體產品—— Seed 黑膠音響,就是他們歷時兩年的心血結晶。

 

專屬生產線,客製化黑膠只需 40 天

2015 年,HYM 在中國廣州有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黑膠生產線。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不和現有工廠合作就好,而要自闢新路呢?自 1998 年開始,全球就只剩下德國和日本仍有穩定運作的黑膠產線,所有需要壓製黑膠的音樂人都得乖乖排隊,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國際巨星,可能也得等待半年以上才拿得到成品。Camo 有些無奈地說,這對兩岸三地音樂人而言尤其難熬,國外工廠大多基於市場考量而有一套接單潛規則:優先接歐美的、電影原聲帶的,最後才會把華語音樂排進製程。

擁有自己的生產線後,一張黑膠從拷錄母碟到真正被產出,整個過程大概只需要 40 天。HYM提供多種唱片顏色與造型選擇,亦能協助設計唱片封面——這不僅有利於 HYM 和音樂人洽談合作發行黑膠,也讓有興趣以「客製化黑膠」作為公關禮品的品牌單位,能用更有效率的流程拿到黑膠成品。
「例如我們跟某一個活動合作,他只要準時在活動前四十天把資料交給我們,就可以如期拿到作為媒體禮物的黑膠成品,而不需要大老遠向日本、德國的工廠下訂單。Camo 強調,黑膠不只用來讓音樂人錄製作品,它同時也是一個應用範圍極廣的聲音載體,舉凡活動慶祝贈禮、孩童成長記錄,任何需要保存聲音的場合,都可以有客製化黑膠的需求。

這其實帶動的是一整個音樂產業,以及大家對於『聲音載體』的重視。」為了讓群眾更容易親近黑膠、對這個聲音載體有更多元的想像空間,Seed 黑膠音響的誕生勢在必行。
 

問「怎麼聽黑膠」之前,先想「怎麼聽音樂」

拋出「怎麼開始聽黑膠」這個疑問以前,我們不妨先回頭思考一件事:

現代人都用什麼方式在聽音樂、如何看待音樂?

邊寫作業邊聽、邊搭車邊聽、邊工作邊聽、邊做家事邊聽⋯⋯,諸如此類的畫面不難讓人發現,音樂常常被我們看作生活裡的「背景」,一心兩用的其中之一;再加上近年串流音樂平台興起,幾乎是走到哪就能聽到哪、打發時間的最佳選項。

其實,當咖啡與酒精能反映人所處的生活型態與文化,在「音樂」這件事的選擇上,也可以透露出人們對生活的認知與想像。Camo 打趣地說,有人會覺得「一本書最好看的時候,就是放在書店裡的時候」,比起單純地打開書本來閱讀文字,人們有時更傾向於追求獲取內容的過程中,帶有特定氛圍的體驗——那彷彿讓內容變得更「美味」了,而聽音樂也是類似的情況。

還原現場渲染力,有如身在其中的真實享受

我很難跟你說聽黑膠最好、用手機聽串流音樂不好,因為每個人對音樂跟音質的需求不同,這很主觀。但我可以告訴你,黑膠是很真實的。

「你可能看書時聽音樂、打字時聽音樂,
   但你不會『邊看書邊聽演唱會、邊打字邊聽演唱會』吧?」

黑膠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能忠實還原音樂的本質、令人情不自禁地專注於聆聽:一位歌手用什麼情緒詮釋一首歌?一張唱片從封面、配器到收音,有哪些關聯巧思蘊藏其中?

「如果我們可以透過黑膠把現場的渲染力還原出來,你會清楚聽到歌手的聲音特質、每一個樂器的位置,這就是黑膠的魅力,很真實。你就會慢慢發現,這是一種不一樣的享受方式。」Camo 語氣真誠而肯定,好似對音樂的感動都因聆聽黑膠而完整。

如果你每天在家就能有演唱會般的音質享受,何樂而不為?

跨越高門檻,與時俱進的聆聽體驗
「可是呢,這種享受不能是一個太大的負擔。」一般人若要踏入黑膠世界,得先面臨「金錢」、「知識」與「空間」等三重門檻,首先你要有預算能買下黑膠唱機與 Hi-Fi 設備,這些設備往往所費不貲,而且伴隨著複雜的線材、需要足夠的空間來擺設。

「因此我們希望黑膠的聆聽體驗可以與時俱進,在不一樣的時代有不一樣的產品。

這正是為什麼 Seed 黑膠音響要有 All-in-One 的設計:讓所有人都能在最輕鬆的情境下以 Hi-Fi 音質聆聽黑膠,更兼顧現代人聆聽串流音樂的需求,支援 Wi-Fi 與藍牙功能。 

團隊成員一致期待 Seed 黑膠音響可以是個很好的入口,當人們能更簡單地接觸到黑膠,逐漸就會主動去收集很多不同特色的黑膠。

Seed 黑膠音響遇到的開發困難

但 HYM 團隊也坦言,All-in-One 的設計讓他們在開發過程中碰壁不少次。

首先,有很多人會覺得把黑膠唱機跟音響結合起來根本就是件「很滑稽的事情」——音響播放時產生的震動,難道不會傷到脆弱的黑膠嗎?Camo 形容,這就像是遠古人類指著一片星空說「總有一天我們要衝向宇宙」,上百年來沒有人把黑膠唱機做成這樣的結構,開發 Seed 黑膠音響不僅要面臨無法預期的困難,還有諸多旁人眼光質疑。

唱臂太重會刮傷唱片,但太輕又有可能讀不到。所以唱針必須是很敏感,而我們花很多時間去調整這套『三點式懸吊系統』,盡可能避免讀取過程中產生的干擾,讓黑膠從低頻到高頻都能完整呈現。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是一個品牌想做「唱機」或「音響」,大可直接尋找具豐富經驗的廠商合作,但平常專做唱機的廠商不見得懂音響、專做音響的廠商也不見得懂唱機。從結構、功能到外型的多方整合,讓 HYM 團隊必須不斷地溝通嘗試,各個環節改了又改的版本多到連他們自己一時也數不清。

我們一直在測試,到底什麼樣子的音量、音質跟方向性和單體瓦數,會最符合 All-in-One 這個需求?這麼小的箱體又要發出『對得起黑膠』的聲音,就會面臨很多挑戰,而且它必須要有 Wi-Fi 跟藍牙,可這時候它也有馬達,唱機運轉會產生影響⋯⋯。

一連串「從來沒有需要被克服的問題」發生在 Seed 黑膠音響身上,甚至包裝方式也讓設計師煞費苦心。希望贊助者拿到產品時可以「一眼看懂應該如何組裝」,所以 Seed 黑膠音響不僅經過「六面跌落測試」,也修改了原先規劃採「一體式設計」的配重錘,確保產品不會一開箱就解體所有調整都是環環相扣的。

如果把 Seed 黑膠音響擬人化,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HYM 團隊先前其實有分析過,認為 Seed 黑膠音響與歌手竇靖童的氣質非常接近:

「他非常有自己的態度、不會去仰賴父母光環。」,在看似衝撞傳統的舉止下擁有獨樹一格的細膩,正如同 Seed 黑膠音響大膽挑戰過往唱機結構、卻仍呵護細節的精神。

群眾反應正是各國黑膠文化的縮影

而這次 Seed 黑膠音響在 Kickstarter 上線的集資計劃,從各國網友的留言與詢問也讓 HYM 團隊觀察到:黑膠文化在不同地方的「強弱」發展,影響著群眾對這項產品的想像與期待——歐美有非常多習慣聆聽、收藏黑膠的「發燒友」,這些人首先會懷疑 Seed 的 All-in-One 結構是否可行;亞洲人則大多注重產品氛圍,對黑膠的使用情境感到好奇。

對台灣、中國而言,黑膠像是一個很新的、從來沒有流行過的東西,我們熟悉的音樂載體從卡帶、CD、盜版線上音樂到付費串流平台⋯⋯。

另一方面,在黑膠文化不興盛的亞洲蹦出一款全新的黑膠音響,也是讓歐美網友不容易信任的原因。Camo 說這其實不難想見,如果今天有一個美國人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雙智能筷子」,當然就會被中國人懷疑「你連筷子也拿不好怎麼做筷子」; HYM 團隊對此並不特別介意,因為正是那些質疑引起許多討論,反而讓更多人循著問號持續關注、進而瞭解這項產品。

從黑膠開始,給自己專注放鬆的 20 分鐘

「每播一片黑膠是 20 分鐘,我們想告訴大家說,你可以很專注地用這 20 分鐘休息,可能是泡一杯咖啡、醒一瓶酒,專注在這 20 分鐘的音樂裡讓自己休息。當你有很明確的目標時,你的休息就會很有效率。」

一般情況下聽音樂可能是基於無聊、想藉此打發時間,但對 HYM 團隊成員而言,或者說對擁有 Seed 黑膠音響的每一位贊助者而言,聽黑膠只會有一個理由:

「它真的很好聽」。

>>> 點我前往 Seed 黑膠音響集資頁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右上角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