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軍艦礁!台灣首部「沈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揭露深海真相

by jie

(封面來源:《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提供。)
海中世界真如我們所想像那樣生機勃勃嗎?台灣首部以「沈船」為主題的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以 8K 高畫質鏡頭拍攝 8 艘沈船的故事(澎湖凌雲艦、小琉球鎮海艦、屏東中正艦、屏東中榮艦、宜蘭萬安艦、綠島綏陽艦、蘭嶼八代灣沈船,以及一艘未經記載的沈船),點出台灣海洋正在面臨的生態危機,預計於 2025 年 4 月正式上映。

《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歷時整整 4 年、下潛 600 多次捕捉珍貴畫面,高規格拍攝的同時也面臨重重風險,包括狂風暴雨擾亂海流、潛水設備忽然失靈,以及深海能見度不足,潛入水下彷彿「白天變黑夜」⋯⋯,團隊一次又一次搏命般挺過挑戰,無非是為了將台灣深海現況記錄下來、喚起社會各界關注,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來守護這片美麗海洋!

(圖上:萬安艦黑角珊瑚與海蛇,圖下左:凌雲艦大理石魟,圖下右:鎮海艦。圖片來源:《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提供。)
承載歷史記憶的大型軍艦,改造成海洋生物的新家
昔日保衛國家的海軍艦艇,如今沉入海裡成為人工魚礁,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復甦海洋生態的期待——為了培育漁業資源,台灣漁業署在 25 年前推動「軍艦礁工程」,將大型除役軍艦改製成人工魚礁、沉放在台灣周遭海域,不僅可保留軍艦歷史樣貌,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繁殖與洄游的環境,相較於傳統以水泥建造的人工魚礁更具多元效益。

根據漁業署《人工魚礁完全手冊》記載資訊,台灣第一座由除役軍艦改製而成的軍艦礁是「萬安艦 (AP-523)」,2000 年 11 月施放於宜蘭石城;同年 12 月「凌雲艦 (AP-522)」施放於澎湖七美,2001 年再有花蓮奇萊鼻「岳陽艦 (DDG-905)」、新北澳底「慶陽艦 (DDG-909)」,來到屏東小琉球「鎮海艦 (LSD-192)」已是第 5 個成功案例,
鎮海艦也是目前台灣噸位最高、最大型的一座軍艦礁。

然而時間一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逐漸浮現——巨大的軍艦礁讓豐富魚群更容易聚集,卻也容易成為漁民過度捕撈的目標,破壞海中食物鏈的生態平衡;廢棄漁網與塑膠垃圾堆積,更使得珊瑚難以正常生長。
《沈睡的水下巨人》片中將能看到萬安艦凌雲艦鎮海艦,在水下靜靜沈睡卻震撼人心的真實樣貌。

(潛水員於小琉球鎮海艦。圖片來源:《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提供。)
潛入海中「廢棄城市」,拍攝過程挑戰艱鉅
位於屏東小琉球外海的鎮海艦,是《沈睡的水下巨人》片中拍攝到最大也最為破碎的一艘沈船,散落範圍極廣、難以窺盡全貌,彷彿一座巨大的海中廢棄城市⋯⋯

向來以「海龜天堂」聞名的小琉球,近年為了保護漁業資源而禁用流刺網捕魚,理應得以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然而當《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潛入「鎮海艦」拍攝上百次、以潛水員視角穿梭其中,卻驚訝地發現,這艘台灣最大的人工軍艦魚礁裡「幾乎沒有魚」。原本在海洋食物鏈中屬於掠食者的魚種,例如紅槽魚、石斑魚、加志魚等,早已遭人為過度捕撈,只見尾部船艙殘存一群小魚。

好像是被廢棄的城市,裡面沒有任何的生命。我們也鑽了非常非常多的船艙,這些船艙也都非常地乾淨,也都沒什麼魚⋯⋯,唯一有魚的地方,其實是在它的船尾。」鎮海艦平均深度 25 米、最深約 34 米,對潛水玩家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潛點,對《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而言也意味著高技術門檻——在這樣的深度進行長時間拍攝,不僅需要克服複雜的水流變化,更必須讓潛水員能夠穩定供氣,確保能夠安全作業。

(《沈睡的水下巨人》導演李景白的水下工作照。圖片來源:《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團隊提供。)
集資上映大銀幕,每一份贊助都是對海洋的守護
歷時 4 年拍攝製作,如今這部紀錄片即將正式問世,《沈睡的水下巨人》導演李景白在試片會中表示:「每一艘沈船都有自己的故事,從歷史遺跡變成海洋生態的孕育地,這是大自然的奇蹟。我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關心台灣的海洋資源,並為保護台灣海洋之美盡一份心力。

2025 年 2 月,《沈睡的水下巨人》在群眾集資平台挖貝 WaBay 啟動上映集資計畫,一個月內獲得超過 700 位贊助者熱烈響應、集資金額突破 200 萬台幣,紀錄片預計於 4 月 25 日 (五) 正式上映,希望邀請關心海洋的朋友們一起達成千萬台幣的集資目標,讓全台灣電影院都能看到這部美麗的作品;每一筆贊助訂單的支持,都將成為守護台灣海洋的力量!

>>> 點我看《沈睡的水下巨人》上映集資計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