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創辦人,左:盧冠儒,右:溫海豪)
從袋包走入服飾,順性而為的自然延伸
你一定曾在展覽市集、線上商城、風格小店、媒體報導中看過他們的產品。這個摺疊是信封,攤開是卡片,更可以是購物袋的創意好物,推出不到半年就在英國展出,並受邀進駐 Paul Smith 倫敦商店。在法國、瑞士、荷蘭、美國等地皆有合作通路,牛津當代藝術館(Modern Art Oxford)也向他們下單。日本代理商更在一次媒合會中指名合作,現在他們的商品,已在日本各大百貨通路與Loft等實體店面上市。
(▲圖片來源:GreenWood 粉絲頁)
3年前,是高中同學也是工作夥伴的溫海豪&盧冠儒,因緣際會一起創立了 GreenWood Lab。上面這個「防水防撕摺疊卡片袋」,就是初試啼聲之作。首發產品叫好又叫座,獲得各界喜愛與關注,不過,一段時間後,他們覺得摺疊袋仍無法清楚傳達 Tyvek® 的特性。
「這種材質不輸皮革及布料,很適合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於是我們不斷思考新方向。慢慢的,我們就順著它的特性延伸,應用到衣服上。」他們口中的“Tyvek®”,是美國杜邦公司的專利合成纖維,這種高科技材料有多神奇呢?
- 環保無毒可回收,
- 完全防水及抗撕裂,
- 具備紙張的質感與布料強韌的特性,
- 抗油汙及防紫外線,
- 能抵抗99%的化學藥劑與強酸強鹼,
- 可用一般洗滌方式清潔。
目前以 Tyvek® 為主要材質設計製作的品牌,台灣唯有他們,全球則不出5家。為什麼新穎獨特的 Tyvek®,應用的發展這麼少?「用這個材質來做創意小東西的,其實很多家,但走到服裝類的很少。因為新材質不像棉麻等歷史悠久,所以處理上有困難,一般工廠不願意試,願意做的也不一定能配合。除了製造面的門檻外,Tyvek® 的優點也是缺點:雖然具備紙張與布料特性,但會皺;雖然防水,但會悶;雖然輕量,但顯單薄⋯⋯」所以在研發過程中必須順其特性深入研究,讓優點發揮至最大,缺點縮至最小。
Fyber Forma 直譯為「纖維的形式」,就是他們在這過程中,以“回歸本質”的思考而生的品牌名稱,也可說是 GreenWood 的再造計劃。
(▲圖片來源:Fyber Forma 嘖嘖集資頁面)
「我們不是出身於服裝設計,只是順著材質本性自然的發展。對時尚這個字,我們是用“體會”的。平面設計、建築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的本質一樣,這樣的原則下,Tyvek® 能怎麼做衣服、包包,甚至鞋子帽子?就是“應用”而已。」
成為極具獨立風格的小眾品牌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這句話是 Fyber Forma 的目標,他們在集資計劃中如此解釋了精神內涵:「有別於大眾品牌迎合一般期望的設計風格,小眾精神是代表著能顛覆一般價值觀、勇於展現自身獨特風格與思想,不迎合主流價值並保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商品可以展現出這樣的精神。希望消費者能藉由Fyber Forma的商品去顛覆傳統,勇於探索,最後找到每個人獨特的自我風格。」
大眾品牌、小眾精神⋯⋯相對於一般“大眾”的理解,阿儒&海豪又有怎樣“小眾”的見解?「大眾VS小眾,其實沒有界限。對我們來說,小眾還是針對所有群眾,因為每個人都有“大眾”的特質,也有潛藏內心的“小眾”態度。
就像我們都需要平價服飾,也都需要個人化的代表物。以我自己為例,80%是 UNIQLO & ZARA,20%是很獨特、必買不可的品項。」不是文青、設計工作者才喜歡好東西,你我心中都有想努力存錢,久久買一次的精緻好物。對阿儒來說,小眾品牌的定義不在於“人數多寡”,而在於「本質」––無論是風格或態度上,這也是Fyber Forma的品牌定位。
這次在嘖嘖上的新品全為亮色系,似乎也貫徹了“獨立風格”的態度展現。在街道上,佔據最多的色彩就是黑色,因為黑色是保護色、是安全牌,是社會心態的反映,「因為大家都穿黑色,所以有特色的,是別的顏色。」不過,黑色的總是賣最好,難道不擔心接受度嗎?
「觀察整個時尚業,其實已在轉變。這個轉折與運動風氣的盛行有關。運動品牌以亮色系為主,用色大膽又時尚,不只運動時可穿,日常也很適合。加上現在衣服樣式越來越多,淺色系是被需要的,所以我們運用它來加強品牌印象。看到成品後,我們一致覺得比黑色系搶眼許多!」
另一個讓他們勇敢做自己的原因,是想要“放眼國際市場”。「歐、美、日對黑色相對冷感,去英國、法國看看,就知道他們都很習慣有顏色的東西。這些市場對新東西的敏銳度、接受度也普遍較高。」集資計劃後,接下來就是國際參展、官網製作,未來的定位與走向都將朝海外市場做準備。
(▲圖片來源:Fyber Forma 嘖嘖集資頁面)
在快的世界,懂得慢的人才厲害
「比較國內外的類似產品,我們對自己的設計很有信心,自信不會輸。不過在運作面上,我們還在學習。」創業最難的,就是“錢”與“人”,這也是他們難逃的宿命。等工廠、等資源、等廠商、等人脈、等人力、等市場反應⋯⋯等待,放大時間的緩慢,變成過程中難熬的階段。
跟自己比,他們坦言執行速度離規劃腳步仍有段距離,有加快的空間。不過,說到跟外在比,阿儒卻不認為“慢”是個問題,「再怎麼快,我們也拼不過別人每季的上百件上千件。在快的世界,懂得慢的人才厲害。用100分心力做100件,每件就是1;做1件,那件就是100。我們選擇用心慢慢執行出那1件。」
設計,對海豪與阿儒來說,是累積的展現,是對時尚的體會,是風格的起點。「創業沒有回頭路,我們會一直走一直走,走出我們可以存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