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幾天有幸參加了Indiegogo來台灣的粉絲見面會(?)
這次來台灣的是負責 Indiegogo 硬體募資相關的科技與硬體副總裁 Liz Wald 與總監 Ben Bateman,
他們分享的內容在國內許多的網路媒體都有報導,我就不多加贅述。
會後我分別與他們聊了一會,也交換了一些我們在群眾募資上的經驗與想法。
首先我注意到他們的名片是印著中文(可惜是簡體),這不禁讓我們好奇地聊了起來關於中文的募資/眾籌。
「你們現在目前在網站上有四種語言,有打算推出中文版嗎?」
「完全沒有。」表情沒有一絲猶豫。
「就連界面都沒有考慮?」
「沒有。」他們接著說:「我們是一間面向西方的平台,如果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要把東西賣給中國人,那我們就會做中文。」
「對我們來說,其他國家的人有興趣來提案/贊助非常的好,不過我們主要的對象還是美洲等市場。」
這個就讓我好奇了,那要怎麼讓不太懂英文的人進入這個平台呢?
「我們會比較積極的幫助提案人,基本上你們如果有需要什麼協助,都可以來問我們。」
「我們也有許多相關的顧問公司,如果有需要,我們也會推薦提案人。」
Ben 隨手就秀了一下剛剛收到一張群募公關顧問的名片,上面還特別做了筆記。
之後,我也問了他們對於大部分台灣人都上Kickstarter的看法。
「這個嘛,我想他們只是不知道我們的好處。」
「當然,如果知道有趣的好案子,我們也可能會盡力『邀請』他們轉換到我們的平台。」
「這有許多的前例,而我們也會特別幫他們去多做一些,比如說電子報推廣等等。」
這個非常有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你的案子不錯,有考慮上Indiegogo,那或許你可以寫信去跟他們談談看,
或許會有些特別的招待幫助,甚至是優惠也說不定。
如果有需要的朋友,也歡迎發訊息到我們的粉絲頁,我們也可以幫你聯繫看看。
————
小記:在聊天的過程中,可以感覺的到兩位對於自己的平台都非常的熱愛,記得在QA,第一個人劈頭就問: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Kickstarter ?” (你們與Kickstarter有什麼不同?)
Liz馬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Sorry. What’s the other one?” (抱歉?另一個是什麼?)
全場爆笑與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