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集資的經濟模式,能否帶領永續價值及環境科技的重新崛起?

by Wellington

本文編譯自 ARCHITECT《 Crowdfunding is Bring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to Life 》,作者:Blaine Brownell

 

21 世紀初,環境汙染的問題開始獲得大量關注。當環境污染已經開始反撲我們的生活,維護自然資源及減低人類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變得相當重要。

例如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甚至造成死亡、亞馬遜森林的銳減已造成生態影響及全球暖化、各地奇特的天災、乾旱,或是世界各地的酸雨蔓延,甚至最近密西根嚴重的水污染。台灣新任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更是把綠能科技訂為重點產業目標。很顯然地這些氣候、環境的變遷,對人類基礎設施已經造成破壞性的衝擊,甚至讓許多國家付出慘痛的經濟損失。

許多國家領導人、企業家紛紛動員提出解決方案,很多投資者也壓寶投資環境科技(綠色科技)。在 2011 年時,彭博曾估算潔能科技(Clean Technology)的總投資金額已超過 3000 億美金。但很遺憾的是,過去十多年的這些投資並未得到滿意的回報,反而創造一個潔淨科技的泡沫。光是 2012 年,全球就有超過 40 多家的太陽能相關製造商宣布破產或倒閉,像台灣知名的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就在 2015 年宣布結束所有太陽能的相關事業

在破滅的潔能科技泡沫之餘,群眾集資等橫向的協同經濟也開始被關注,甚至被認為是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工業 4.0)。而隨著環境議題所影響,許多產業開始提出質疑政府、NGO、大型企業或慈善機構是否掌控了過多的權力。

英國知名的建築設計師Bill Dunster就曾公開表示:「保護環境的健康應該是公民的責任,我們不該過度相信政府和企業會負責」。以德國為例,該國已經安裝的再生能源建設中,有51%為中小企業或個人所有,反而政府或大型企業擁有的再生能源生產只佔7%。

當人類安全面臨這些可怕的威脅時,大家才開始關注到後碳時代的來臨。但是過去幾年,很多認真在改善環境汙染的公民、設計師、工程師都沒有受到實際的關注、資金或協助。於是,群眾集資這種新的經濟運動慢慢變成了環境倡議者、建築師、設計師或科技創業家的新出口。

雖然目前與環境科技、藝術相關的群眾集資案件在市場上還沒成為主流。但從去年開始,已經有具影響力的案件受到關注並持續在成長。這些案件包含太陽能、水淨化、空氣污染到節約能源。有的想改善災害帶來的問題,像日本團隊開發的 SenSprou 針對農業旱災提出更有效的使用水資源運用;有的計畫小至垃圾回收,像前陣子在 Facebook 上廣為傳閱的海洋垃圾桶  SeaBin Project 。有的集資則是大型的城市規劃,像倫敦的泰唔士河河上腳踏車道 Thames Deckway,或是想改造發電廠形象的 Steam Ring Generator,讓發電廠能對大眾傳遞空氣汙染的視覺藝術。

Little Sun Charge 就是去年一個非常知名的太陽能計畫,發起於丹麥的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Little Sun 的目標是要利用太陽能提供環保、便宜的電力給 12 億沒有基本供電的非洲居民,還要透過販售 Little Sun Charge 讓在地人有更多就業機會。

Little Sun 基金會從第一代的 Little Sun 太陽能電燈開始,現在已經推出第二代的 Little Sun Charge:一個可以透過太陽能充電,讓手機充電長達五小時,加上基本照明的產品。Little Sun 集資計畫的選項不僅僅能讓贊助者購買這項產品,還能直接捐贈 Little Sun 給非洲當地的居民。

Little Sun 的計畫在集資前就已經累計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去年 2015 年,提供了基本電力(照明)給 20 萬缺乏電力供應的貧窮居民、總共節省了 20.346 公頓的二氧化碳排放、並已拓展多達十多個非洲國家,提供超過 600 多名非洲居民加入就業、創業。

為了受到更多的關注及支持,Little Sun 的第二代產品加入了移動充電器的功能,並透過群眾集資募集了 €260,000 多歐元(約台幣一千萬)的資金,遠遠超過了 €50,000 的目標。

雖然 Little Sun 看似是個很簡單的科技產品,但集資平台還是加速了推廣及支援。Little Sun 從產品演變成了一種社會思想,也爭取到了很多協會、企業的合作及推廣。像去年,Little Sun 就在 Falling Walls 的國際學術會議獲得大家的讚許。(資料來源:Little Sun 官方網站)

類似的國際型環境倡議專案在集資的平台上越來越常見。2015 年七月,荷蘭的都市設計師 Daan Roosegaarde 就發起了 Smog Free Tower 的專案。這專案緣起於 Daan Roosegaarde 在北京居住時,有天早上醒來發現北京的霧霾完全壟罩了窗戶外的視野,他很訝異北京居住的人民竟能無感的在這樣惡劣的空氣環境下呼吸,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呼吸的空氣含有多少灰塵顆粒。於是他決定集資一台世界最大的空氣清淨機,維持都市的空氣品質並希望能打造一個沒有霧霾的城市,透過這個清淨機,他還要讓大家思考自己每日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

根據 Roosegaarde 解釋,Smog Free Tower 是利用特殊的電離作用來解構空氣中的霧霾,在 1,400 瓦特的電力下能夠淨化的空氣,範圍足以淨化一個大型公園的空氣環境。Roosegaarde 選擇在流量高的 Kickstarter 上集資,儘管這個大型空氣清淨機的想法看似簡單,但背後的理念仍成功獲得很多環境人士的關注。

原本集資目標 €50,000 的他,最後集得了超過 200% 的 €113,153 (約台幣 400 萬)。Smog Free Tower 預計在 2018 年前完工,先在荷蘭的鹿特丹試用,未來則有可能將 Smog Free Tower 搬運到到北京、墨西哥市、巴黎或洛杉磯等城市宣導。

在 Kickstarter 的集資案中,Roosegaarde 提供的回饋非常特別。由於霧霾中含有豐富的碳,所以 Roosegaarde 將碳壓縮、重製成戒指給每位回饋者。每顆戒指含有的碳含量,都是從 1,000 平方公尺的空氣淨化而成的。在霧霾污染嚴重的城市,Smog Free Tower 可以一天內就製造 3,500 顆這樣的廢碳量。這樣的巧思,非常符合永續科技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將霧霾轉化為極具設計感的戒指,帶著這個戒指還能時刻提醒大家空氣品質及環境健康的重要性。

很多發展成熟的城市都在追求景觀美學,但要在壅擠的紐約市中心開闢綠地是很大的挑戰。在 Kickstarter 上有一項龐大的紐約都市環境計畫已經維持了四、五年的準備期,就是 Lowline 團隊提出的世界第一座地下城市花園。

The LowLine 的概念是由設計師 James Ramsey 在 2011年提出,要改建地下廢棄的 Delancey 電車站,重建成一個巨大的地下花園。不但能宣導永續能源,還能讓紐約市的廢棄空間更增添綠色、休閒及藝術價值。這個計畫將仰賴 LowLine 團隊所開發的「遙控天窗」科技,能導入並集合太陽能並重新分配到地下的空間,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時所需要的光源,還能提供地下的供電需求。

為了能驗證地下花園所需要的永續能源規劃,2012 年 LowLine 初步先在 Kickstarter 集資了「遙控天窗」的技術,並建造了基本的天窗模型印證太陽能源的可行性。專案成功後,LowLine 進一步在 2012 年舉辦了成果展覽,並在兩周內成功吸引超過 11,000 的人潮。於是去年 2015 年,LowLine 繼續推出了 LowLine Lab 的提案,預計要實際建立一個小的地下花室來確認太陽能源足以維持並最終取代地下的廢棄車站。

Lowline 在集資的四、五年中,精實地實現了每一個階段的目標,也累計了很多的媒體關注、社會支持及捐款,更是為教育、科技、藝術及工程的結合設立了典範。(資料來源:The LowLine )

上面的幾個例子,都充分展現了群眾集資的經濟模式可以創造許多資源來幫助環境科技,而環境科技是需要共有資源管理者推動的,所以財務資本跟社會資本缺一不可。MIT Media Lab 的 Rofrigo Davies 就在他研究公民群眾集資的研究中舉出,群眾集資能帶來其特殊的關注,是許多個人或其他商業模式無法達成的,所以集資成功常常會出乎提案者意料之外。

全新的資本主義加上協同、共享經濟的混合式體系已經興起。而環境科技這種公民類型的集資提案不但能結合設計、工程及社會的資源,還能共同創造產業價值。許多近期的研究指出千禧世代對網路協同合作者的信任度遠高於政府及企業。群眾集資強調除了是透過網路協助,讓所有人的財務貢獻集結成一定的影響力之外,還有參與他人追夢,協同參與改變的那種親密參與感。

未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社會經濟、生活合作關係,都會日益分散給擁有共有管理資源的第三方為主,就如群眾集資的規則,必須公開透明,符合社會公平、經濟允許擁有健全的規劃 。或許,這些群眾集資的特點正巧都是永續價值、環境科技計畫最需要的吧!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