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狂想曲:一個沒有群眾集資的世界

by Geo 老張

圖片來源

無論是單純從新聞報導中得知,或實際贊助過專案,今日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很有可能已經十分習慣「 群眾集資 」這個概念。甚或,你就是那位把自己的專案上架集資的提案者也說不定。

從 2009 年,全球最大的群眾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在美國上線,至 2011 年終於飄洋過海延燒到亞洲起,WeReport、嘖嘖、flyingV……等台灣原生群眾集資平台逐步誕生。從一開始民眾仍疑惑是否為詐騙,新聞仍以「 無法可管?」等聳動標題報導,平台業者得不斷與金管會斡旋溝通相關法條。一直到各式各樣的專案成果大放異彩,一件件破百萬集資商品( 如”ch+u超能飛行錶”)、社會企業相關( 如”稻田裡的餐桌”)、演唱會、電影、遊戲 App、3D 印表機、MIT 火箭……甚至連轟動世界的學運中也有其身影。

無論是以何種樣貌、支持或反對、「 群眾集資 」這個名詞都開始出現在台灣人的生活中,逐漸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新潮玩意兒。

圖片來源

去年( 2015年 ),台灣共上架了 978 件集資專案,金額高達 5 億台幣、共約 20 萬人參與贊助。相較於 2012 年,全台只有 96 件專案、集資共 800 萬、4,000人參與的紀錄,台灣的集資市場成長迅速、不容忽視。然而在這爆發性成長的璀璨數字背後,仍藏有許多基本卻重要的爭議。

例如關於回饋品的:「 贊助的專案不斷延後交貨日期 」、「 成品到手後不如預期 」;觀感面的:「 這樣也要集資?是不是假集資之名在搞行銷啊?」甚或「 成品都沒交出來公司就倒閉了 」的案例也都是一般大眾參與群眾集資的風險。


好消息是,群眾集資業者演化至今,已經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應出降低風險的辦法,壞消息是,群眾集資的本質使得這些風險終究無法避免。


給一個群眾集資的理由

「 在產品尚未投注大量成本量產前,先讓消費者看看喜不喜歡、要不要預先贊助支持。讓生產者降低錯誤投資的機會、也讓願意前期支持的消費者獨享優惠。」是群眾集資的基本概念,然而無論再成熟的技術,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有變數產生,例如設計擁有無法量產的隱藏缺陷、品質不如預期、成本過高、甚至是被盜版搶佔市場,都是事前無法完全避免的隱憂。相對而言,到市面上買一般成品就不會有這種問題,訂好的售價、看見的商品,一切銀貨兩訖,沒風險卻也沒驚喜或優惠。

或許你會想:「 但我只想要一般產品,也不想要優惠,那群眾集資還有什麼存在意義?」

群眾集資的模式,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適合讓沒有資金優勢的「 創新者 」,在傾家蕩產做出一個沒人要的新產品前,就先知道可不可行,能不能實際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且先獲得適當的資金著手開發。

傳統企業越大,反而不如常人所想,擁有越大的創新能量,會去開發更棒的東西出來,反而會越來越堅守原先產品緩步更新。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新產品可能打擊到原有產品的收入( 若石油源源不絕,石油業者便不可能去開發潔淨能源打擊自己,既使潔淨能源對人類有長遠益處 )、新產品的投資風險過高,回報無法準確預估( 上市公司的執行長必須對董事會負責,NPV 或 ROI 若可能損及投資人利益,不確定性過高的計畫是很難被同意的,硬要執行換來的可能就是捲鋪蓋。)……等各種原因交錯下,可以放手一搏的新創公司在這方面難能可貴,群眾集資則成為創新者很好的舞台。

簡而言之,群眾集資能夠聚集眾人的支持,讓一件儘管擁遠長遠好處,卻很難自然發生的事/物誕生。

來個大膽假設,若群眾集資的概念不曾存在

讓我們把鏡頭拉遠一點來看,早年父母鄉民鄰里之間「 標會 」,是不是也有群眾集資的影子存在?由一個具公信力的會頭召集眾人加入,每個人定期繳會錢,當某個會員突然急需錢時,他可以標下這期的會錢來運用,結束後再依約把本息繳回會內,給下一個人運用( 只不過群眾集資案件是一次性的,並且完成後的會錢可以用產品、甚至股權等很多種方式償還。)

不僅如此,參與標會的人就算沒有用錢的需求,也可從中獲取利息。有需求者把錢借走去解決問題,無需求者也可以用閒錢賺取利息。儘管近年已經被銀行取代,「 標會 」制度仍不失為一個「善用資源(這裡指閒錢)分配,提升眾人利益(得到利息或解決急需)。」的案例。

依此我們可以把群眾集資的概念,廣泛定義為:

「眾人給予所認同的人資源,讓他去完成一件事情,大家在事情完成之後也能獲益。」

我們可以來動個腦筋急轉彎,進到一個打開天闢地起就沒有「 群眾集資 」這個概念,人們不會把資源(無論有形或無形)做最佳運用的平行宇宙,會是什麼樣子?

圖片來源

首先,我們的的原始人老祖宗會活得很辛苦,身強體壯的男人要犧牲打獵的時間,自己縫製獸皮衣來保暖,女人雖然相較不善戰鬥,甚至可能懷有身孕,卻仍需要自己上戰場獵捕食物。因為擅長戰鬥的男人得不到來女性來自營地的資源補給,女性也無法用勞動換取男人打回來的食物,安心孕育下一代。

時空跳轉到數千年後( 如果人類有幸存活並發展下來 ),你可能看不到高樓大廈、看不到城邦科技、近代社會相比原始社會並沒有進步多少,儘管有些戰士的長矛已經會用鐵來鍛造、但多數人還是只穿著簡易製作的衣服保暖;人群之中沒有領袖、有的只有為了抵禦野生動物或寒冬而圍起的小村子。廣袤的大陸上散落著小村莊,野生動物跟人類數量相近,夜間仍只有火把與星光照明,病了只有簡易的土法可以嘗試,如今視為一般疾病的肺炎,對於他們仍是足以滅村的災厄,平均壽命只有 30 歲;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仍採用貴金屬,多數時候需靠著彼此之間的信任或威望才可以順利完成一樁交易。

人民由於信任,給予領導者資源籌組的政府不曾存在,因此基礎公共設施沒能落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仍只有以牙還牙的道德標準,法治只是個概念,卻沒有公正第三方能落實、交易沒有固定媒介及幣值,容易引發爭端;因為科學並非能夠立即商業化的投入,有醫學天份的人無法同時縫衣種田,又投注大量時間在醫學實驗上。只能如神農般做點最基本的試驗,留下基本的文獻。

物理、化學、數學、生物、鍛造、建築……其餘相輔相成的科學與技術發展也都只能在業餘時間緩步前進,就算聰明如愛因斯坦也只有短少的時間可以貢獻給科學,趕在生命結束前匆匆把成果記錄在紙上( 如果紙已經幸運的被發明了 ),或口耳相傳給同樣忙於生存的學生上……。

圖片來源

簡易言之,一個沒有「 群眾集資 」的世界,將會缺乏「 長期投資 」這項進步所需要素。

雖然男人有可能穿了女人縫製的戰衣,卻空手而歸;雖然女人有可能拿了男人的食物十個月後卻流產,但長期下來,互相提供所需的社會卻更能保障人類的存活;雖然推舉出的領導人可能因為私心讓大家陷入困境,但相較起沒有統一準則的社會,擁有第三方執行者卻更能保障社會運作流暢;雖然科學發展可能走錯方向無法還本,但一個能讓大眾撥出資源提供學者長期專注耕耘的社會,一定更有機會透過知識的進步獲得更大的益處。

既使這個腦筋急轉彎的假設對於真實世界過於簡易,我們也能得知若人類社會缺少了「 群眾集資 」( 在這裡我們推演出其網路化前的名稱為「 長期投資 」)的概念,許多進展一定不如今日順利。

或許在長期投資的過程中,會比銀貨兩訖承擔更多風險,但只要只要長期投資的願景明確,確實執行,那麼最終所能回報給眾人的,便有機會是一開始完全難以想像的甜美果實。

—-
群眾集資不是什麼新的概念,只是網路讓資訊無國界之後,提供給大眾另一個「 長期投資 」自己關注事物的管道。

幾世紀前,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在英國皇家學院的資助下,發現電與磁鐵之間有關聯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剛發明的,全世界第一個發電機、以及第一個電動馬達,能帶給人類多大的發展。而數百年後的現在,吹著馬達運轉的電扇以及冷氣的我寫下這篇文章,期望世界能鼓勵,並且把眼光專注於「 長期投資 」上。因為全球暖化、老人化、金融危機、政治危機……這些急需長期且專注的投資來解決的問題,正等著我們站穩腳步,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