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集資平台大觀園 】文創設計與內容創作者的揮灑舞台,將開創訂閱集資的共生模式:「嘖嘖」

by 柯瑜

致力於設計、文創、內容創作的群眾集資平台,第一把交椅非嘖嘖莫屬。從萬年經典的  Stair-Rover 八輪滑板ATOM  3D 印表機,到今年風光超標結案的美麗島風雲III:內戰桌遊與組裝腕錶Zu WATCH,嘖嘖平台以另類高調的姿態,改變文創工作者、設計師們所遇到的環境困境。〈延伸閱讀:【專訪】嘖嘖X林大涵:群眾集資界最佳配角的傳奇外傳

 

成為集資專案最佳推手的魔力

嘖嘖團隊的設計背景彷若一塊招牌,揭示著這些文創設計類專案的成功並非偶然,但其實並不僅是如此,設計專業的團隊背景並非他們唯一能給予提案者的寶藏。嘖嘖提供的協助更偏向「行銷」面,比如說透過網站程式對集資頁面訪客和支持者的數據歸納,讓提案人可以從中得到更多來自群眾市場上的情報,以及像「可追蹤流量來源的行銷連結」這樣的工具,讓提案者能更精準地與其他網站商洽轉售的合作分潤。

嘖嘖的創辦人徐震笑著說道:「通常提案者在設計領域深耕多年,不怎麼需要專業的設計資源;新創公司在前端、開發製造商的部分也下了很多心血,我們也沒幫到甚麼忙。設計背景的好處在於我們比較能理解創作人在講甚麼,因為我們是講同一種語言的職業,往往能對他們的困難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會知道它們離群眾集資還有多遠」。

 

當然,並非每位提案者都有充分的美感背景,嘖嘖上也有許多年紀大於45歲,卻仍對自己曾經的想法抱持夢想的長輩,他們對於視覺以及素材的操作並不熟練,但卻充滿熱忱。「儘管現在是網路世代,但我們不希望群眾集資平台出來之後,搞得好像做夢是年輕人的權利,我們也希望這些有經驗的長輩同樣在這個地方找到實踐夢想的管道」。

徐震提到「夢幻光譜儀」的專案,當初提案者的原始版本像是一大篇科學理論的論文,但現實是瀏覽平台的用戶通常是「視覺為上」,頁面沒有好的排版與美感,對於產品的魅力與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後來經過討論,便添加一些實際使用的相片等更人性的呈現,最後集資成績到 34 萬,也算是令人欣慰的成果。

嘖嘖平台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創辦人身兼專案經理,還會給予提案者完善的輔導與建議,讓提案人在集資這條路上不孤單也不迷惘。

 

所有深刻的集資經驗裡,都在驗證「產品力」的重要性

幾乎親身輔導過每個集資專案的徐震,在談到印象最深刻的合作經驗時,浪漫地說道,「最」這個詞太過絕對,與提案者的每場相遇都很深刻。「創作者都是很熱情、真情流露的一群人,所以如果真的默契對了,比起成功,他們通常更想跟你一起做點甚麼」。

 

(圖:徐震的工作空間充滿各式各樣的群募產品)

眼角瞥見放在家中一隅的八輪滑板,這件專案可以說是令人又驚又喜的深刻。八輪滑板上架的時代,還沒有預熱、收集名單的概念,甚至在台灣的本土市場,「滑板」的市場其實很小眾,當初拜訪滑板店時,老闆也坦承現在滑板賣得不盡理想,都是靠周邊商品。徐震笑著娓娓道起這段瘋狂的過往,「那時候就硬著頭皮想說,群眾集資就是要勇於挑戰市場上還沒出現的東西。而靠著它的產品力與良好的計畫內容,八輪滑板在社群裡引爆風潮」。

 

在這之中,徐震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人都會誤以為,一個大計畫是要有媒體的加持、光環,但事實上八輪滑板一直到第一個星期,沒有任何一則新聞媒體報過,媒體都不知道我們是誰,可是它卻已經在 FB 社群裡頭風風雨雨。甚至在傳統媒體報導後,集資的銷量並沒有因此明顯上升」。

 

另一項令徐震印象深刻的專案便是「翻轉大稻埕」,當時成功集資的桌遊最多也就募到四十萬元,桌遊在台灣的社群很小、關注度很低。儘管如此,艸艸 | soso 團隊仍舊對於產品品質、插畫輸出內容、歷史故事的蒐集,都有著高標準的講究,甚至還為了地圖親自談授權。最後約 160 萬的集資成績,可說是桌遊界的天文數字,這也令徐震更加深信「產品力」的重要性,也是他給有意群眾集資者的建議裡,所不斷強調的重點。

 

別讓無法兌現的承諾,成為延遲交貨的傷口

嘖嘖平台的創建,確實某種程度解決設計、創作人的困境,但卻也製造另一種難題,為了達到群眾集資需要展示的原型標準,開發端所支出的資金與資源成本,終究會是一個虛耗。

 

有篇 HUFFPOST  TECH 的文章就寫道,群眾集資平台似乎變質了,作為「預售管道」的色彩變得更為濃烈。而當 Kickstarter 上的集資產品承諾三、四個月交貨,會導致一般群眾對新創產生錯誤的期待,認為產品開發時程就是這麼短暫、科技類產品只要幾十萬美金就能開發完成……。

 

這亦牽扯到延遲出貨與不履約的面向,「你很難去跟群眾集資的支持者溝通說你這是投資不是預售,畢竟整個模式,說詞、設定回饋上,都會讓你感覺到它像是一個交易行為。所以作為平台創辦人本身,自然有它的責任,比如一開始就給予提案者完整諮詢,便有機會在最前線阻止事情的發生。我看過許多未履約的公司,他們遇到的困境幾乎都是過度樂觀」。〈延伸閱讀:曾經,我希望生命裡沒有「群眾集資」:來自  Kickstarter「出貨問題」提案者的獨白

 

過度樂觀幾乎是創業家的特質,可是偏偏這會讓他們在群眾集資上跌跤,尤其是集資金額很高的成功大案,因為募到這麼多的錢會讓他們的樂觀更加膨脹,而忽略了即將踩中的陷阱。比如在群眾集資裡為了回饋支持者,通常都會訂比較低的售價,但其實在真正量產前,你對售價的範圍其實是非常模糊的,你已經在一個不穩定的數值上,卻還進行一個優惠折扣,某種程度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傷害。

 

平台其次的任務則是讓提案者知曉:不令支持者失望,不代表必須逞強做出無法兌現的承諾(比如快速出貨)。

 

徐震說:「其實我覺得只要開誠佈公地跟支持者溝通,都有不錯的結果,只是通常因為我們會害怕讓對方失望,所以溝通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做可能達不到的承諾。」。

 

在嘖嘖平台上也有延遲出貨的案例,作為平台的義務,便是讓提案者與支持者的窗口對上,畢竟大部分的人經過解釋都是可以理解的。此外能幫上忙的就是,若真的發現產品製程有困難,計劃人又願意好好溝通,在能力範圍內嘖嘖都會伸出援手,比如介紹合適的製造商等等,「終歸建這個平台就是要幫助朋友嘛」。

 

千呼萬喚,為內容創作者打造的「訂閱集資」

在年初的訪談裡有提到,嘖嘖的下一步是開發「訂閱式集資」,堅守著對初衷的堅持,徐震認為一直以來,群眾集資的模式並無法顧及到所有創作人,尤其是沒有實體產出的內容創作者,往往顧及回饋品的產製就讓他們焦頭爛額,甚至最後留給內容創作者投心創作的經費還很少。

 

訂閱集資的誕生能夠讓支持內容這件事情,更純粹地回到內容本身。

 

為了上線那刻,背後無數的積累

「工程端已經差不多了,金流部分也與合作單位有了共識」,在徐震吹毛求疵的高標準下,這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句話,背後不知道歷經多少波折。

 

針對第一波即將上架的訂閱頻道參與者,嘖嘖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與他們做溝通,目的便是不要讓他們有種倉皇、不知所措之間就上了戰場的感覺。

 

研究過許多訂閱集資的案例,例如美國的 Patreon、台灣的 SOS 新聞募資平台與新崛起的 PressPlay,會發現平台上的創作人明顯比較吃名氣,原先就很有名的Youtuber比較容易獲得資金,素人則顯得相對吃力。「對我來說如果內容創作者只是拚名氣而不是拚內容本質的話,會讓訂閱集資失焦。很多在嘖嘖上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專案,並不是大公司或知名設計師所發起,但是群眾集資的特色讓產品力為創作人本身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因此我希望內容創作者也能透過訂閱集資達成一樣的效果,而不是必須侷限在已累積好的幾十萬粉絲,才有資格做這件事情」。

 

    一次性集資裡面,產品才是主角,計劃人只是其中參與的一部份;反過來說訂閱集資,計畫人才是主角,產品是由計劃人衍 生出來的。

持續地為設計創作領域獻身,嘖嘖不斷改善使用者體驗,也持續地嘗試新的可能。「訂閱集資」的概念也許已經不新穎,但以嘖嘖一向苛求完美的風格,想必不只做好做滿,更會走出自己的獨特。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更多集資平台專訪全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