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集資專題】港台社運集資的成功與挑戰,這 3 樣關鍵缺一不可

by 陳莞欣

(封面來源:陳莞欣攝影)
今(2019)年夏天在香港展開的反送中運動,民眾大量利用群眾集資的形式募集行動經費。從登報譴責政府暴行到聘請律師為抗爭者上訴,都是集資的主題,且金額屢創新高。由一群自願者組成的公民團體「Freedom HONG KONG」就曾 3 次發起集資計畫、募集逾 6 千萬台幣購買媒體廣告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現況。

同一時間在台灣,也有幾起受人矚目的社會運動集資計畫上線。例如,由台灣基進黨和多個民間團體所發起的「護台防中立法行動」在今年 8 月集資超過 400 萬台幣;更早之前,由公民割草行動、wecare 高雄所提案的「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集資,更是獲得逾 4 千人響應,總金額突破 600 萬台幣。

對社會運動而言,群眾集資能帶來哪些新的機會?又需要哪些要件才能成功?


(由台灣基進黨和多個民間組織所組成的「護台防中立法小組」共同發起集資計畫。圖片來源:「台灣保衛戰|拒絕中國滲透,推動「護台法案」!」集資頁面

集資打破同溫層界線,為組織雪中送炭

其實回顧社運發展史,民眾捐錢支持社會運動這件事並不新鮮。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教授邱毓斌回憶,1990 年野百合學運期間,學生佔領中正紀念堂。當時就有不少民眾特地來到廣場,拿錢給學生買便當和物資。由於捐款太過踴躍,學生後來還在廣場上設置了募款箱,讓民眾可以自由樂捐。

那麼,社運集資和捐款究竟有什麼不同?台灣基進台北黨部新聞輿情主任林宥銘認為,相較於日常的捐款,集資不只是募集經費,更像是一種強力宣傳他舉例,護台防中立法行動集資計劃上線後,就有平時不關心政治議題、甚至也不認識台灣基進黨的朋友問他:「你知道這個計畫嗎?我想捐錢。」足見集資的宣傳效益可以打破過往同溫層的界線。

「這次集資超過 400 多萬,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林宥銘說。台灣基進黨每個月要燒掉將近 80 萬的人事、水電成本,推動法案對於資源不多的小黨是很大的負擔。就連當初協助撰寫法案的學者、專家也都是義務協助,沒有領取酬勞。集資所得對組織而言,就像是雪中送炭。不僅有更多能量推動議題,也能付給協力者和勞力付出相對應的報酬。


(社運集資要成功,通常必須有能強烈引起民眾共鳴的議題。例如,香港反送中抗爭期間,政府鎮壓強度愈強,民間的各種集資計畫迴響就愈加踴躍。圖片來源:陳莞欣攝影)

社運集資 3 要件:前期耕耘、民眾共鳴、公開透明

不過,並不是每個以社會運動名義發起的集資計畫都能成功。從台灣過去的幾個指標型社運集資計畫來看,成功的集資案至少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1. 前期耕耘議題,才有後期的贊助熱度

以「護台防中立法行動」為例,林宥銘指出,早在去年 11 月的九合一大選過後,台灣基進黨就開始研究國外資料、著手撰寫法案內容。今年 3、4 月展開街頭短講行動。前期宣傳讓民眾對於議題有基本認識,進而對數月後展開的集資計劃產生認同感。「如果沒有前期的耕耘,可能不會有人理我們。」林宥銘指出。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當中。邱毓斌指出,在運動前期,香港大律師公會就曾試圖對大眾說明《逃犯條例》的嚴重性。但當時「嘴巴講到破都沒人理他們。」直到 6 月初有 3 千位律師上街頭、同月有百萬人上街頭抗議,民眾才開始認同運動的重要性,繼而願意支持後續的幾起集資計畫。


(割闌尾計畫期間,團隊透過不斷更新進度讓贊助者持續關注議題。圖片來源:割闌尾計劃集資頁面

2. 持續宣傳操作,讓群眾產生共鳴

「如果民眾覺得這件事和他無關,他就不會支持你。」發起過 318 學運全民買紐約時報頭版廣告割闌尾計畫的沃草共同創辦人林祖儀認為,社運集資最重要的是議題能否引起群眾的共鳴

因此,在集資期間,團隊必須花許多心力投入宣傳。以割闌尾計畫為例,前期幾乎每 2、3 天就會召開一次記者會。第一階段達標、第二階段達標,都是新聞點。甚至連回饋品貼紙都可以變成一則報導。「有些人可能覺得社會運動和自己距離很遠。但當他看到集資 3 天破千萬的新聞,或者有吸睛的回饋品時,興趣就可能被勾起。」林祖儀說。

集資達標、甚至結束後,團隊仍要持續提醒贊助者議題的進展他舉例,割闌尾計畫的集資在 2014 年 6 月結束,正式的罷免連署和投票時間是當年年底,後續修法行動更是延續到 2、3年之後。「如果我們沒有發布消息、出現在群眾的視野,大家就會忘記我們,更別說支持。」他指出。

3. 財務、進度公開透明,是運動的基本倫理

在募集到許多經費後,邱毓斌提醒集資團隊,「對群眾負責」是運動的基本倫理。在野百合學運中,學生們成立了「全國學生運動聯盟」負責管理民眾捐款。學運結束,聯盟整理帳款,到各大學公布經費的使用細目和流向。他指出,「社運難免會碰到濫用捐款的問題,組織內部必須互相提醒、監督。」

林祖儀也強調,運集資必須要對得起民眾的信任割闌尾計畫在集資結束後公布了流水帳和會計師查核報告書。每一筆錢的用途都有跡可循。無獨有偶,香港的 Freedom Hong Kong 在第一次登報集資結束後也發出會計紀錄,供大眾查閱。成員指出,「團隊每次發起眾籌(群眾集資)都得到普羅大眾的支持,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團體非常重視誠信。」

同樣的,當運動的進度不如預期時,也必須跟贊助者據實以告林宥銘指出,集資成功只是第一步,提案團隊目前正在拜會各黨的立法委員進行遊說,希望能讓護台防中法案的《境外勢力代理人登記法》順利進入立法院被審議、通過。但這項行動工程浩大,很難在今年的會期內完成。

為了讓贊助者了解現況,台灣基進黨從立法院 9 月開議以來幾乎每週召開記者會,也在臉書和嘖嘖的集資頁面上說明進度。種種更新,為的就是不讓贊助者認為團隊「拿錢卻沒在做事」。

集資不只會帶來錢,也有額外的工作和壓力

集資不只帶來經費,也會為組織帶來許多日常營運之外的工作和壓力。林宥銘直言,「我們做集資其實壓力也很大,怕對不起支持者。⋯⋯而且我們的支持者都滿『兇』的(笑),他們對運動進展有很高的期待。」

他觀察,社會運動的集資贊助者,通常是理想性較高的一群人。當運動的進展不如預期時,贊助者的失落感也更強以護台防中法案為例,團隊除了進行遊說以外,也必須試著和贊助者溝通政治現實的阻礙:「就算這個會期無法通過新法,能夠修法也已是很大的進步。我們也會努力進入國會完成這個計畫。」


(儘管設計回饋品相當耗時,卻也會帶來宣傳效益。圖為護台防中法案集資計畫詢問度最高的回饋品「護國神山護台御守」,曾在台灣基進黨的候選人參選記者會上亮相。圖片來源:「台灣保衛戰|拒絕中國滲透,推動「護台法案」!」集資頁面
此外,要花多少時間、心力做回饋品,也是組織必須思考的問題。儘管回饋品未必是民眾贊助社運集資計畫的主因,仍是重要的誘因然而,對沒有經驗、缺乏資源的社運組織而言,設計、量產回饋品以及出貨後的客服都會是不小的負擔。

以護台防中立法行動的集資計畫為例,回饋品的種類多達 6 種以上:御守、毛巾、掛旗、徽章、飾帶,還有兩種不同款式的 T 恤。「發起集資計畫這件事情,其實比我們預想的還複雜很多。耗費最大力氣的就是設計回饋品。」林宥銘說,台灣基進黨的設計部門僅有一人,卻必須負責跟所有廠商聯繫。提案團隊最後選擇和外部工作室合作,才完成回饋品的設計工作。


(邱毓斌指出,社運集資在抗爭與非抗爭期間的成效落差相當懸殊。社運組織需思考該如何長期經營,將贊助者轉化為支持者。圖片來源:陳莞欣攝影)

集資過後,更需思考如何讓捐款細水長流

集資究竟是不是社運組織的救命符?曾任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的邱毓斌直言,抗爭與非抗爭期間,民眾對社運組織的贊助金額落差非常懸殊不管是香港的反送中抗爭、台灣的 318 學運,新聞熱度高、民眾認同感強,組織要募款都相對容易。反之,日常的捐款募集則困難許多。

另一個問題,則是民眾贊助集資計畫的熱情不一定能轉化為對議題的關注在護台防中立法行動集資計畫上線的同時,台灣基進黨也和多個民間組織共同發起法案連署,希望在明年總統大選前募集 60 萬份連署,促成法案三讀通過。然而,截至今年 10 月中,連署人數僅 4 萬多人,離目標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林宥銘坦言,「集資成果很好,但連署進度不如預期。可能是大家還不夠了解法案內容,也不覺得有時間壓力。」他認為,不論是實體或線上連署,背後都需要組織的長期耕耘和綿密的動員網絡,並非一蹴可幾。集資的確帶來了群眾的關注,但後續仍需要踏實的組織工作,才能讓議題生根。

邱毓斌認為,台灣和香港不同,多數組織目前並沒有緊急且龐大的資金缺口,需要支付抗爭中醫療、官司所衍生的費用。社運組織更該思考在贊助者掏出錢後,該如何將他們轉化為議題的支持者?

他以台權會為例,組織每年定期發送電子報、寄送紙本刊物給捐款人。平時舉辦講座、訓練或者需要徵求志工,過往的捐款人也是優先邀請的對象。募款不只是募集經費,更是培力支持者的管道。「我們不要給捐款者一個訊息:你捐錢,事情我來辦。我們希望的是你跟我們一起參與。」邱毓斌說。

林祖儀觀察,社運集資會成功,往往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脈絡。發起集資計畫和長期營運組織,需要不同的經營策略。他以沃草的經營為例,比起一次集資一百萬元,每個月 10 萬的捐款顯然更有助益。「社運組織不可能每年都發起一個集資計畫來養活自己,」他強調,比起靠集資獲得爆發性的鉅款,細水長流的穩定金流,才能讓社運組織走得更長遠。

>>> 【社運集資專題】憤怒之餘,好想再多做些什麼: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集資贊助潮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