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starter眾籌冠軍Coolest Cooler為何再次陷入困境?

by 雷鋒網

據報導,去年擊敗Pebble成眾籌冠軍的Coolest Cooler如今再次為了籌集資金,在亞馬遜網站上以499美元的單價出售其產品。不過,這個消息令該產品的Kickstarter支持者大失所望並感到十分不滿。因為他們曾得到Coolest Cooler的承諾,將在今年2月份成為第一批拿到Coolest Cooler的用戶,然而日前該公司卻改稱,第一批剩餘出貨將推遲至2016年4月交付。

 

該公司CEO Ryan Grepper日前發布了一則YouTube影片表示,Coolest Cooler的延遲是因為該產品的攪拌機應商發生罷工事件,一時無法找到替代產品。而Coolest Cooler在亞馬遜的銷售是為了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並保證產品的性能質量。

 

Coolest Cooler是一款面向戶外派對用戶的冷藏箱。和同類產品一樣,箱內可以存放飲料和食物,並放置冰塊以保持低溫。與眾不同是的,它內置電池,並附帶了一個攪拌機,使用者在無需連接外置電源的情況下就可以製作果汁、冰沙;此外箱子還擁有USB充電器、藍牙音箱等附屬功能。

 

Coolest稱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投入已超過200萬美元

 

其實,這並不是Coolest公司在眾籌路上第一次遭遇阻礙。在2013年11月26日,Coolest Cooler的項目發起人Ryan Grepper就發起了一個項目The Cooler。不過這個項目因沒有達到10.2萬的眾籌目標而敗北,支持者也少得可憐。

 

而Coolest Cooler項目是該公司再戰Kickstarter的項目。最初該產品承諾的交付日期為2015年2月,但由於需要添加新功能及產能不足的問題,Grepper不得不將產品交付日期延遲至今年7月。而在今年7月,Coolest Cooler成功交付了幾萬台產品,但由於支持者眾多,沒拿到產品的仍不在小數。

 

在接受採訪過程中,該公司發言人表示,Grepper後續將更新一個視頻,解釋Coolest是如何支配從Kickstarter獲得的1200萬美元資金的。比如生產成本過高導致資金消耗迅速,其中重約39磅的小冰箱塑料外殼需要從荷蘭進口。另外,Coolest聲稱,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投入已超過200萬美元。

Kickstarter眾籌冠軍Coolest Cooler為何再次陷入困境?

Kickstarter模式受質疑

與Coolest Cooler同時遭遇挫折的眾籌項目的還有曾經創造了Kickstarter上歐洲籌款記錄的Zano 無人機。據報導,到目前為止,Zano只交付了600架,原本15000多訂單的大部分仍無法完成交付。今天Zano宣佈公司倒閉,下週進行清算。

 

鑑於Kickstarter眾籌一直以來都頗受微詞,比如其過高的服務費用令許多創業團隊連參與眾籌的門檻都夠不著等,如今也有評論指出其模式實際上是錯誤的。Kickstarter巧妙地把慷慨的衝動包裝在了商業交易行為當中,而幫助出資者掩蓋了他們實際上是為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買單。

 

比如說,現實中很少有人會為一份尚未出版​​的雜誌掏錢,哪怕是出版商把它描繪得多麼與眾不同。而如果變換成出資創辦雜誌的想法,那麼出於商業交易的參與心,人們或許會更容易掏錢。而且,越多人參與就越是刺激。回到Coolest Cooler上,那些出資超過500美元的支持者,顯然是一種刺激,尤其是當項目無法按時完成的時候,這種刺激就從推進變成倒戈。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

 

本來,出於對金點子和優秀項目的遴選以及降低創業公司的發展風險,眾籌外包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途徑。不過,眾籌是天使也是魔鬼,它能夠幫助你借用投資者的資本來開發項目,但某些時候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

Kickstarter眾籌冠軍Coolest Cooler為何再次陷入困境?

籌錢只是個假象,Coolest Cooler並非個案

 

更進一步說,事實上在Kickstarter上眾籌獲取資金或許只是假象。此前,Oculus Rift的創始人Palmer Luckey表示:“其實我們在Kickstarter項目上虧錢了。”原因是低估了開發成本和製作成本。

 

通常來說,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支持自己的項目,發起眾籌的項目都會傾向設置較豐厚的回報。舉例來說,計劃銷售100元的產品,眾籌時只需要80元就能買到。而這就意味著,支持者越多發起人虧得就越多。創立在矽谷、發布的首款產品Nonda HUB+時在Kickstarter上創下88萬美元眾籌成績的Nonda,其創始人兼CEO李佳曾表示,在Kickstarter賣東西,最後算下來他們的利潤率只有16%。相比之下,Amazon的毛利率是57%。

 

那麼到最後,眾籌更多的也許是解決品牌推廣、聲譽等問題,或者能被大公司發現並成功收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