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力時代】從平台經營方到提案者實戰經驗,帶你一窺「中國式眾籌」掀起的改變與期待

by jie

中國把「群眾集資」稱為「眾籌」,許多人認為所謂的「眾籌」不過就只是「預購」,但你知道中國人自己怎麼看待它嗎?

今年首屆《眾力時代》群眾集資國際論壇中的「中國式眾籌」主題,邀請台灣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擔任引言人,首先分享他觀察到群眾集資如何在中國發展:

你知道嗎?中國第一個眾籌平台的經營者其實是台灣人!來自台灣的張佑與蔣顯斌,2011 年在中國成立了眾籌平台《點名時間》,上面最早出現的集資計畫是紀錄片《滾蛋吧!腫瘤君》,描述漫畫家熊頓樂觀抗癌的故事、以「初心」打動群眾,當時很快地募集到近 34 萬人民幣。

接著開始有表現吸睛的「超級項目」,如《淘寶眾籌》平台上的「小K智能插座」成功集資數百萬人民幣,此後吸引不少大企業跟進,「眾籌」漸漸偏向「預購」

而後出現有趣的「愛情保險」——當承諾綁上金額,戀人敢在上頭畫押嗎?林大涵打了個有趣的岔:如果把眾籌定義放得很寬,結婚也是眾籌啊!」,在中國,甚至連房地產也有眾籌。

五花八門的眾籌態樣對台灣人來說可能還難以想像,那麼,中國人自己對「眾籌」又有什麼想法和期待?本段將由曹曉鋼張發有王科等三位中國講者帶來親身經驗談:

「投融資民主化」時代來臨

身為中國股權眾籌平台《籌道股權》的創始人,曹曉鋼首先告訴我們:「市場上並不是沒有資金,而是沒有好的項目。」,而股權眾籌象徵了一個「投融資民主化」的過程,讓市場不再只有透過 VC (Venture Capital ,創業投資) 中介,每個人可以照自己的意願去投資。

「我們鼓勵所有投資人一起做共同調查,在這個社群裡大家一起共同思考,但每個人必須獨立做出判斷。」

「共同思考,獨立投資」是《籌道股權》的核心精神,而具體實踐這個精神的重要武器,是令曹曉鋼相當自豪的三級考試制度:以團隊開發的 App 檢驗投資人對市場的瞭解程度,從只有 5、6 題的第一級、題庫高達 200 題的第二級,由淺入深地通過考驗,收到邀請才能進到第三級。

不僅如此,還會要求每個投資人填寫「你為什麼要幫助這個項目」、「你有什麼能力幫助這個項目(除了資金以外)」;篩選得如此嚴格,是基於團隊認為整個中國的投資人群體並沒有特別大、適合做投資的人沒那麼多,所以要把那些對風險不敏感、只想炒短線賺快錢的人篩掉。

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上,台灣人很幸福
曹曉鋼將《籌道股權》定位成投資人的「技術夥伴」,以技術而非商務手段去協助投資人做出個人判斷;但說起眾籌在中國的發展,他語重心長地表示:

「每個國家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不一樣,像美國 Kickstarter 一開始是跟 facebook 緊密連結的,你會很快知道哪些朋友贊助了什麼;這些基礎設施在中國都沒有,所以台灣很幸福,你們生活在一個有 Google 有 facebook 的地方。中國的微信是個封閉系統。」

而談到互聯網,接著邀請到擁有 15 年互聯網從業經驗的張發有,他是「Wi-Fi 萬能鑰匙」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隨處可見的分享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
一上台,張發有便用三個問題點出生活中的「分享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

1. 乘坐過專車嗎?    

2. 外出吃飯使用過餐館  Wi-Fi 嗎?    

3. 旅行時住過民宿嗎?

這三個問題背後連結到的分別是交通服務如「 Uber」、「滴滴」,無線上網服務「Wi-Fi 萬能鑰匙」,以及住宿訂房服務「Airbnb」。

從數據來看分享經濟在中國的近況:2015 年市場規模達 19, 560 億人民幣,參與人數超過 5 億人,共計為超過 5,000 萬人提供服務,勞動人數佔全中國的 5.5%。同一年的中國股權眾籌之最,正是張發有領軍的「Wi-Fi 萬能鑰匙」,具高達台幣 358 億的認購意向。

「我們希望籌的不是錢,而是夥伴。」張發有認為許多分享經濟的相關企業與股權眾籌之間,有著一些「天生對接」的基因;而股權眾籌跟傳統 VC 融資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前者可以為團隊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針對公司的利益與未來發展做出更好的規劃,和夥伴一起成長。

「Wi-Fi 萬能鑰匙」目前在中國已累積 9 億用戶(包括 5.2 億活躍用戶)、每日連接次數達 40 億的成績,在海外也有 8,000 萬用戶,其中有 2,000 萬是每日活躍用戶。

張發有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企業透過眾籌來壯大規模,且不只是資金的注入,企業本身與群眾之間的連結也能藉由眾籌強化。

下一位講者是「岩海石屋」的創建人王科。兩年前王科來台灣旅遊,住過一些花蓮、墾丁的民宿,在心中種下「自己蓋民宿」的夢想。回到中國後,他運用職場上十幾年的數位行銷經驗,在眾籌平台《開始吧》上發起「岩海石屋」,籌得約 494 萬人民幣的資金。

初心就是價值觀,它會告訴你如何選擇、判斷

提到眾籌,王科把「初心」擺在第一位,他認為在眾籌期間碰到的所有問題,都必須回到一開始「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才能思考出正確的判斷、解決問題。

發起眾籌前先做好準備
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團隊事前準備得越充分,後續就能避免越多棘手問題纏身;王科以他實際執行「岩海石屋」的經驗,分享了幾個關鍵:

(一)眾籌平台的選擇和用戶分析

我們希望共建人是有一定夢想,而且願意為一個他希望有的東西,等上一年的時間。」,王科舉例,像「岩海石屋」就是要一年後才能落成的民宿,贊助支持的「共建人」基本上會有一定的資金能力、也較有耐心等待,因此他對這群共建人的想像是「都市白領」,而主打生活風格的《開始吧》會是比較適合的眾籌平台。

(二)項目定位

一個項目(project)的定位,從硬體成本到文案素材都需要評估;王科在發想「岩海石屋」時,曾估算民宿翻修成本,也曾思索要用什麼口吻把故事說給群眾聽。

(三)上線時間及流量經營

根據以往電商經驗,王科推估流量高峰會是週一晚上,所以先與平台溝通過,把上線時間設定在週一晚上八點。隨後,團隊主動聯繫那些在預熱活動中對項目感興趣的「潛在共建人」,提醒他們眾籌頁面是在哪一天的幾點上線。

(四)候選共建人的背景調查

王科認為眾籌對大眾而言是「信息的透明化」,社會資源在更透明的狀態下進行自由組合,讓更多更好的資源結合,「幹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提案團隊本身不太知道是什麼人投資了自已。所以,對於新加進來的共建人,團隊會打電話做背景調查,包括他是誰他的工作他背後有哪些資源,還有他承擔風險的能力

「我們不希望一個人辛辛苦苦砸下六萬元,當項目有什麼風險時,會害到他背後的一家人。」,王科這麼說。

(五)用戶的「群運營」

團隊將對他們感興趣的用戶聚集在一起,隨時可以發佈團隊近況,也第一時間解答用戶的各種疑問,如此一來有助於提升項目的轉換率。

對內對外都需要持續溝通

「眾籌不是單個人能做的事情。」王科認為團隊合作的能量來自持續溝通,因此無論是內部成員討論,或者與平台方聯繫時,最好對內有明確的分工、對外有一致的口徑。這個道理很簡單:當贊助者向團隊詢問時,若從 A 得到一個答案、又從 B 聽到另一個答案,難免會導向團隊專業度不足的觀感。因此,最好還是花時間將大家常問的問題整理成一份 FAQ ,一來讓群眾更放心,二來也讓團隊省下重複解釋的時間。

那麼,請形容一下「你覺得中國式眾籌是什麼」
從平台經營者到提案者,這三位講者在現場帶來不同角度的經驗與想法,在 Q&A 時間,大家不免也想聽聽他們如何形容自己眼中的「中國式眾籌」:

曹曉鋼:眾籌能幫助各領域的企業起步

「眾籌這個事情,我們如果定義它是能夠幫助一個企業獲取資金、度過起步這個階段,我認為這個事情是非常光明、有非常大潛力去做的。中國大陸最擅長的事情是什麼?就是比市場啊,有哪個市場比得過中國大陸?因為市場太大,不管在什麼領域,都能順利幫著一個企業往前行。」

張發有:眾籌降低大眾投資門檻、促進分享經濟發展

「我可能從一些比較微觀的角度。說到分享經濟,必須有三方面的條件,
一是你有閒置的社會資源,項目的發起人有閒置的股權在那邊 ;
二是有一個不被滿足的需求,對投資人(老百姓)來說他有閒錢,靠投資去滿足他的需求;
三是有一個交易的平台。從《籌道股權》去看,整個循環就變成分享經濟的典型產品。

我覺得它降低了中國投資人的門檻,過去大家只能在不被法律保護的情況下集資,透過眾籌的話,我可以用比較低的門檻拿到資金、尋求志同道合的人。」

王科:眾籌以民間資本力量為產業升級加速

「我覺得第一,中國人口量非常大,所以在人口基礎上把投資平民化。其次是透過民間資本的力量,快速去做各個產業的試錯及優化。

到台灣我很有感觸,台灣的文創創新確實比中國強很多。大家慢慢發現,透過眾籌,每個個體是在優化整個產業的,包括出版、媒體等,好的個人想法加上一些好的資源,若成功了就會帶來影響,促進產業升級。」

引言人林大涵也總結:在參與今天的論壇前,他一直認為「中國式眾籌」與一般群眾集資很不一樣;但從這些分享聽來,中國眾籌背後的精神與意義,與其他國家的群眾集資是相差無幾的。看到了這些經驗,或許我們也可以期待台灣群眾集資在未來會出現更多有趣的發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