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的衣服丟掉就好了?《舊與新織計畫》推廣衣物修繕,守護環境和錢包

by 陳莞欣

(封面來源:舊與新織集資頁面
不想要的衣服,直接丟進舊衣回收箱或垃圾桶,有什麼不可以?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調查顯示,臺灣 20 – 45 歲的民眾,每年至少丟棄 520 萬件衣服。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報告指出,紡織業在織物染色、製造的過程中,排放的工業廢水占全體的 17-20 %,還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

為了呼籲民眾重視時尚業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台灣的「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在 flyingV 平台上發起了《舊與新織計畫》。期望藉由建立鞋包、服飾的修繕資訊線上平台、開設相關課程等行動,讓更多人願意延長服飾的使用壽命。

「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由夫妻檔 Suyui 和 Ben 所組成,兩人都有在服飾業長期工作的經驗。兩人在 2014 年於自家附近租了小菜園。因為耕種,夫妻倆目睹自家附近的紡織工廠大量排放如彩虹般的廢水,一點一滴流入田間污染作物。


(民眾丟棄的衣物,最終成為難以處理的垃圾。圖片來源:舊與新織集資頁面
此外,他們也發現,廢棄的舊衣僅有少部分由業者付費焚化,多數被掩埋、棄置在山林當中。近年來紡織業使用的聚酯纖維,碳排放量是棉花的 3 倍,更會在洗衣時溶出微塑膠。

面對種種問題,「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認為,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做的是延長舊衣的使用年限。修補、改造,都是好方法但在推廣過程中,兩人也發現台灣修改衣物的職人日漸凋零。民眾取得衣物容易不願費心修改、師傅年紀偏長且無意傳承、坊間少有相關培訓等因素,皆是修繕衣物風氣沒落的原因


(持續開課培育修繕人才,也是集資目標之一。圖片來源:舊與新織集資頁面
因此,本次集資計畫分為 3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服飾鞋包修繕地圖平台」,讓民眾能夠更輕易的上傳、搜尋到自家附近的修繕職人、工作室資訊。網站上也預計會公告修繕課程資訊,並分享循環新知、職人訪談。網站預計最快於 2020 年 3 月上線。

第二階段,則是啟動「衣物修改師培育」計畫,有系統的開設課程培育更多人從事衣物修繕工作。第三階段的遠程目標為建立「衣物修改與設計工作室 2.0」,讓兼具設計和修繕能力的新世代修改工作室回到自身所在的社區,成為地方的社造中心。


(回饋品之一,鈕釦造型矽膠針線盒。圖片來源: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 FB
「舊與新織計畫」入選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所發起的「台北眾力方程式」集資輔導計畫。集資的回饋品包括採訪修繕職人的線上誌、剩布製成的手機識別證掛帶、托特包、鈕釦造型矽膠針線盒等。

但「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也指出,集資的目的絕非販售商品,或者將環保議題的倡議工作簡化為金額是否達標。他們在粉絲頁上寫到:「我們認為這次的群募是一場社會擾動,只要願意把募資頁面內容看完,願意在購買衣物時多想一下需要還是想要,也願意在丟棄衣物之前試著修繕或改造它,願意多關注這些在我們社區裡的修繕職人是否還存在,這些起心動念真的已經足夠。」

以《蝸牛食堂》等著作聞名的日本作家小川糸曾說過,「常常汰舊換新的生活,最是貧瘠。」換個方式,讓穿舊的衣服陪你久一點,說不定心和錢包都會因此變得富足。

>>> 點我前往「舊與新織」計畫集資頁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