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強片耀國際!《幸福路上》、《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集資勇闖海外

by jie

(封面來源:圖左/《幸福路上》集資頁面,圖右/《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集資頁面)

對電影工作者而言,讓作品「叫好又叫座」不僅需要投入創作的熱情、時間與努力,所獲得的資金支持與曝光機會更是關鍵,左右著一個故事能被多少人看見。

近期有兩部曾榮獲金馬獎的台灣電影,都開始嘗試透過群眾集資將作品帶往更遠的地方,其一是動畫片《幸福路上》集資赴日舉辦座談,其二則是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集資籌措舉辦國際巡迴放映的經費,爭取躋身 2020 奧斯卡金像獎的機會。

讓日本人也感動的台灣故事:《幸福路上》

「我是林淑琪,1975 年 4 月 5 日在台灣出生,在幸福路上長大。」

手繪動畫電影《幸福路上》以一位台灣女孩「林淑琪」的成長歷程為引,細膩呈現 1970 ~ 2010 年代的台灣民生面貌與產業變遷。劇情和畫風皆樸實溫暖的《幸福路上》,2018 年相繼榮獲日本、德國、韓國、加拿大等各國動畫影展肯定,其中,被譽為「動畫界奧斯卡」的日本東京動畫獎(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 更頒予此片「動畫長片首獎」;同一年回到台灣,《幸福路上》再摘下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今年秋天,《幸福路上》確定正式前往日本播映,該片導演宋欣穎也選擇到日本群眾集資平台 Makuake 提案、用日文直接和日本的網友們對話,希望能在這部片正式上映前集資 100 萬日幣的經費,到東京和京都舉辦實體座談分享會。

早在《幸福路上》問世前,宋欣穎曾在日本京都大學進修電影理論,2015 年更出版《京都寂寞》一書描繪自己所見的京都樣貌;日本對她而言,多少有著幾分熟悉親切。

較為可惜的是,目前《幸福路上》集資頁面內嵌的電影預告片為中英字幕版本,並未加上日文字幕,對於不熟諳中、英文的日本網友而言,聽不懂角色對話恐怕只能「看圖猜故事」,較難以直接對台詞產生共鳴。

>>> 點我前往《幸福路上》集資頁面

記錄青春的美好與錯誤:《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很多人都以為它只是在講政治,但其實它更多在談論青春。青春很美好,但是青春也是最容易犯錯的,尤其是容易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種錯誤不只是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在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這段得獎感言,一夕間引來各大媒體與網友們的關注和迴響,有人感動留言謝謝她的勇敢、也有人朝她謾罵攻擊。

儘管片中收錄不少 318 學運的現場畫面,《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並不是一部以特定事件為核心的紀錄片,而是導演傅榆在許多日子裡側拍陳為廷、蔡博藝這兩位「學運明星」,貼身記錄他們面對公權力的無所畏懼、捕捉他們回到個人生活的無助無力,甚至到了拍攝後期,傅榆自己眼見這一切所產生的不安與自我懷疑,也真誠地成為敘事的一部分,讓這部紀錄片有傷害與淚水,有沉澱與面對。

時光不會倒流,時間也不總是推著人們抵達心之所向,但如果試著將真實發生的軌跡細數回顧,一個一個的「人」如何在艱鉅挑戰裡重組自我、如何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心境與方向,那始終都牽繫著名為台灣的這片土地,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如今,《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不僅榮獲第 55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2018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更期望能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舉辦國際巡迴放映、擴大推廣,爭取代表台灣在 2020 奧斯卡嶄露頭角的機會!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集資計畫上線一個月內已獲得超過 1,400 人贊助,設計師聶永真更特別設計了電影紀念海報、電影紀念托特包,供觀眾支持收藏。

>>> 點我前往《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集資頁面

無論是《幸福路上》裡的林淑琪,或《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裡的傅榆、陳為廷、蔡博藝,從他們眼中看出去的社會脈動,或多或少也呼應著跨時代台灣人的心聲與情感。

當原創影視作品已有實力獲得在地獎項的肯定,接下來就輪到你我,用鈔票將這兩部片送上更遠的航程,把故事說給更多的外國朋友聽。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