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孩子》寫一封獻給這塊土地的情書

by Adam

對官員和商人而言,土地是尚未開發的寶藏,是錢,是盈利生財的工具;對部落居民而言,土地則是文化與記憶的載具,是家,是記得自己是誰的地方。

 

這樣的衝突在我們的社會上不停上演,而勝利的往往是掌握權勢的一方,所以環境被不當開發,地方文化逐漸消失,許多人也被迫站出來守護家園。也許有一天你我也會面臨一樣的事情,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找出對待土地最溫柔的方式?

《太陽的孩子》由勒嘎.舒米、鄭有傑共同執導,講述東海岸的部落因觀光客和遊覽車的入侵,失去部落原有的樣貌,片中透過小女孩 Nakaw 的視角,重新看待人、家園、土地之間的關係。

 

改編自勒嘎.舒米導演的紀錄片作品——《海稻米的願望》,在《海》中,母親舒米基於對土地的願景,依循耆老的記憶,號召族人一同復育石梯坪荒廢二十多年的水梯田,重現當年水梯田耕作的景象,也重拾漸漸逝去的文化與記憶。

 

而在紀錄片中捨棄不談的面向,勒嘎.舒米與鄭有傑在電影中另開局面娓娓闡述。《海稻米的願望》講復育,《太陽的孩子》講的同樣也是復育,但不只復育梯田,更復育大家忘了的價值、忘了自己的富有。

 

如果土地都沒了,部落就消失了。

當時的石梯坪正處於ㄧ種異世界的狀態,當然現在也還是,意思是說明明是在部落,聽到的卻不是母語而是各種南腔北調的方言,看到的不是美麗的山海而是插滿售字的牌子和民宿,吸到的不是新鮮的空氣而是遊覽車排放的廢氣,收到的不是新台幣而是人民幣!這種種的不協調讓我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當人們的價值觀已極度扭曲,生存大過於生活,價格大過於價值,這世界已走向崩毀。——勒嘎.舒米導演

 

勒嘎.舒米導演(圖左)自小受漢人文化教育,對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並不熟悉,直到母親的推動,他返回家鄉記錄傳統文化以及過去的土地利用。因此在《太陽的孩子》中也談到了關於身份的問題,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之下,部落裡的人們是否還能保有自己的原樣、是否仍舊記得自己的身份、是否引以為傲?

 

《太陽的孩子》女主角——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同為阿美族的她,表示透過這部電影也讓她更認識阿美族、更認識自己。

鄭有傑導演曾以《一年之初》奪得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而今與嘎勒.舒米導演一同合作,讓《太陽的孩子》未開演便備受矚目。《太陽的孩子》也不負眾望入圍 2015 年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並獲「觀眾票選獎」及「社會公益獎」,顯示《太陽的孩子》跨越了族群及城鄉,質樸溫柔的故事傳進了每位觀眾的心中。

 

最後,筆者想跟大家分享導演於台北電影節首映的映後座談。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社會議題都比過往還要更快速地發酵,但透過傳統媒體及新媒體,我們接受到的資訊其實很瑣碎且片面。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於網路上按讚分享、發表評論、甚至捐款,是否能真正幫助到這些故事的主角?導演們表示,其實這些主角們最需要的是你的「瞭解」,願意深入地去理解之後,我們做出的行動,力量會更強大、更精準。

 

因此,若你對這樣的故事有所感觸,《太陽的孩子》將在9月25日正式上映,集資專案現在正在進行中,邀請你參與和深入瞭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