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各集資頁面)
集資數千萬美金的智慧手錶製造商 Pebble Technology 被收購、超過 6 萬人贊助的「最酷冰箱」 5 年未出貨、加拿大音樂人尼爾・楊承認集資 600 萬美金(約新台幣 1 億 8 千萬)的 Pono Music 播放器是一場失敗 ⋯⋯那些曾在美國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上風光一時的團隊,後來怎麼了?
回顧至 2020 年 1 月為止,Kickstarter 史上集資金額最高的前 30 個集資計畫,不少團隊因為集資,獲得資金和知名度,事業開始起飛;但也有些不少團隊在成品出貨後毀譽參半;更有些公司不敵嚴苛的市場考驗,破產解散、被收購。幾家歡樂幾家愁,《群眾觀點》精選 5 個團隊,他們曾是集資市場上的寵兒,如今的近況卻令人唏噓。一起重溫他們的故事,見證群眾集資的滄海桑田。
(圖片來源:Pebble 集資頁面)
1. Pebble Technology
在 Kickstarter 上 3 次集資成功的團隊 Pebble Technology 曾是智慧手錶的先驅。他們在 2015 年所發起的 Pebble Time 智慧手錶集資計畫獲得 20,338,986 美金(近新台幣 6 億元)的贊助金額,直到 2020 年仍穩坐 Kickstarter 不分類集資金額最高的寶座。
科技媒體《The Verge》指出, 2012 年第一次發起集資的 Pebble 可說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可以在手錶上接收手機通知、操作手機播放音樂等,這些劃時代的設計後來都成了智慧型手錶的標準配備。然而,2015 年 Apple Watch 正式發售,成了 Pebble 的最大威脅。2016 年,當時全球最大的穿戴裝置廠商 Fitbit 併購了 Pebble Technology。3 年後,Fitbit 則被產業龍頭 Google 買下。
儘管如此,Pebble 仍有一群死忠支持者。在 Fitbit 宣布終止 Pebble 服務後,由前員工、開發者和粉絲所組成的 “Rebble Alliance” 仍持續更新數據、推出替代服務,確保手錶可以正常運作。他們也強力爭取讓一度被下架的 Pebble App 重回商店,甚至還保存完整逆向工程的韌體分析資訊,期待未來有人可以開發出類似 Pebble 的智慧手錶。
在 Kickstarter 上,Pebble Time 的集資頁面直到 2019 年仍有不少贊助者留言。例如,「我的 Pebble 手錶 4 歲了還能動,它一直是生活中的好夥伴。」、「我有 Pebble 的 3 隻手錶,另外也買了 Vector Watch 和 Samsung 的 Gear Sport,但沒有一支智慧型手錶比得上 Pebble。」、「我會繼續戴 Pebble,直到他徹底壞掉那天為止。」看來即使公司不復存在,Pebble 的產品價值仍會被贊助者長久記得。
(圖片來源:Coolest Cooler 集資頁面)
2. Coolest Cooler
號稱「最酷冰箱」的 Coolest Cooler,曾在 2014 年創下超過 62,000 人贊助的驚人成績。集資頁面指出,它除了保冷,還配有 LED 照明燈、果汁攪拌器、USB 充電器、藍牙喇叭、餐盤收納架等設備。誘人的文案,讓計畫獲得超過 13,285,000 美金(約新台幣 4 億元)的贊助,截至 2020 年 1 月都是 Kickstarter上有史以來集資金額第二高的集資計畫。
然而,原定 2014 年 12 月出貨的 Coolest Cooler 遲遲沒有兌現承諾。出貨延遲的理由包括攪拌機供應商罷工、冰箱外殼進口運費超乎預期等,愈多人開始質疑 Coolest Cooler 團隊的可信度。甚至到了 2018 年秋季,電商平台 Amazon 上出現了 Coolest Cooler 的購買頁面時,仍有超過 2/3 贊助人沒有收到產品。
2019 年 12 月,在集資結束後 5 年、超過預定出貨日 4 年後,Coolest Cooler 團隊 CEO Ryan Grepper 在發給贊助人的信當中寫道: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Coolest Cooler 的開發成本過高,將全面停止生產。還沒有收到產品的贊助者,團隊將退還 20 美金(約新台幣 600 元)作為補償。換言之,這個計畫徹底失敗了。
消息一出,Coolest Cooler 的集資頁面上立刻湧現一波負評。有贊助者表示:「收到這封 e-mail 是種羞辱。」也有不少贊助者計畫採取法律行動自力救濟。其中一位贊助者 Shey Snapp 已在全球最大請願平台 Change.org 上發起連署控告 Coolest Cooler 詐欺,獲得超過 339 人連署。曾經的集資王者,如今已成了過街老鼠。
(圖片來源:OUYA 集資頁面)
3. OUYA
2012 年在 Kickstarter 上集資的 OUYA 是一款以開放原始碼技術所開發的遊戲主機。團隊主打顛覆傳統遊戲主機的規則,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地開發、在 OUYA 上販售遊戲,不需要額外支付平台授權費或付錢購買昂貴的軟體開發套件。團隊更近一步喊出唯一的規範「免費玩」的口號,在 OUYA 商城上的所有遊戲都得符合這個精神。例如試用版免費,完整版才需收費、下載免費,但提供遊戲內購買選項等。
新潮的概念加上贊助價僅需 99 美金(約新台幣 3,000 元),讓 OUYA 獲得超過 6 萬人贊助,總集資金額達到 8,596,474 美金(約新台幣 2 億 6 千萬元)。然而,集資結束後,OUYA 的銷售狀況相當慘澹,「免費玩」的概念也導致玩家對付費遊戲興趣缺缺,OUYA 商城上最賣座的遊戲只賣出 7,000 多套。
2015 年,新加坡的遊戲品牌 Razer 收購了 OUYA,接手團隊的軟體服務和大部分員工。直到 2019 年,Razer 宣佈關閉 OUYA 商城。當年贊助過 OUYA 的玩家無法再下載新遊戲,至於已經下載的遊戲,若無需網路驗證則可繼續運作。OUYA 短短 7 年的一生,宣告畫下句點。
(圖片來源:Pono Music 集資頁面)
4. The Pono Music team
Pono Music 播放器是加拿大知名音樂人 Neil Young 所持有的同名公司所推出的集資產品。Young 認為,串流音樂經過壓縮的音質完全比不上傳統的黑膠唱片或 CD。為此,他在 2012 年發起集資,強調讓使用者下載原汁原味、高解析的音檔。這項計畫在當年獲得 6,225,354 美金(約新台幣 1 億 8 千萬)的贊助。
Pono Music 播放器在 2014 年底出貨,2015 年開始販售。但就在同一年,蘋果公司推出 Apple Music,並且向提供 Pono Music 下載服務的合作廠商 Omnifone 收購重要技術。美國饒舌歌手 Jay-Z 也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推出提供無損音訊的音樂串流服務 Tidal,大大地影響了 Pono Music 播放器的銷售。2017 年,Neil Young 關閉公司,Pono Music 的相關服務也一併終止。
在那之後,Neil Young 轉而投入高解析音樂串流服務 Xstream,並且在自己架設的 “Neil Young Archives” 網站上推出高解析音樂訂閱專案。Neil Young 本人後來承認,太晚接受串流科技是:「我最大的錯誤之一。」
儘管 Pono Music 功敗垂成,但外界認為,Neil Young 對音質的堅持確實影響了串流產業。美國財經網站《Quartz》報導,在 Pono Music 之後,電商 Amazon 也在 2019 年推出了高解析音質串流音樂服務。連 Neil Young 本人都肯定,「這項服務會改變世界!」當年視串流服務為敵人的他,也終於面對現實接受時代的趨勢了。
(圖片來源:Gravity 重力毯集資頁面)
5. John Fiorentino (Fio Companies)
由創業家 John Fiorentino 於 2017 年在 Kickstarter 上集資的 Gravity,是一條重量至少 7 公斤的重力毯。毯子內含高密度塑膠粒,號稱可以藉由均勻的重量觸壓,降低人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並提升睡眠體質。作為市場的先行者,Gravity 重力毯成功的打開知名度,獲得 2 萬多人贊助,集資金額也達到 4,729,263 美金(約新台幣 1 億 4 千萬元)。
然而出貨之後,災情卻不斷傳出。在 Gravity 重力毯的集資頁面上,許多贊助者抱怨重力毯的製作品質不佳。一些評論像是:「使用不到 48 小時就裂開,塑膠粒掉地到處都是」、「我非常非常失望⋯⋯睡覺的時候就像上半身蓋了一條廉價棉被,然後有 25 磅(約 11 公斤)的塑膠粒壓在你腳上」、「這毯子幾乎就是條垃圾,搞得我背超痛」。也有好幾位贊助者表示在預定出貨日過後兩年還沒收到毯子,可說是負評如潮。
(圖片來源: Yogibo 官方網站、Moon Pod 集資頁面)
儘管如此, Fiorentino 隔年在 Kickstarter 上發起的懶骨頭 Moon Pod 集資計畫,仍獲得超過 127 萬美金(約新台幣 3,859 萬元)的贊助。但根據美國商業雜誌《Inc.》的報導,另一家居家用品公司 Yogibo 認為 Moon Pod 的外型和設計理念和該公司所推出的懶骨頭沙發極度相似,已達可能侵犯專利的程度。
除了抄襲疑雲外,集資頁面上的贊助者留言也反應 Moon Pod 的品質並不像它在集資頁面上所宣稱的「可長久使用」。例如,「我一坐上去,拉鍊就掉了」、「我的 Moon Pod 內部填充物每天都會減少一點,現已流失了 20-30 %,請告訴我該怎麼辦?」、「它縮水後看起來就只是一張普通的懶骨頭,一點都不酷」。
在兩次毀譽參半的集資過後,Fiorentino 的公司 Fio Companies 推出的第 3 個產品生日蠟燭 “Birthdate Candles” 就不再於群眾集資平台上線,而是直接進行販售。這個品牌未來能否持續受到群眾信任,仍有待觀察。
回顧群眾集資產業的「失敗史」,可以發現不少有趣的現象。有時,這些失敗可被歸咎於團隊的問題。產品的品質不如預期、嚴重延遲出貨,都會失去贊助者的信任。但也有時,集資產品確實概念新穎、備受贊助者肯定,只是市場上出現了更強大的競爭者,或者不敵時代的洪流。
對缺乏資源的新創品牌而言,群眾集資提供了一個充滿機會的舞台。只要一個好點子,默默無名的團隊也可能吸引眾人的目光。然而,真正的挑戰往往在集資結束後才開始。獲得第一桶金後,接下來的路怎麼走,才是考驗團隊的真本事!
本文參考資料:
Google is buying Fitbit: now what?
How Pebble smartwatches are getting a second life
Rebble with a Cause: How Pebble Watches Were Granted an Amazing Afterlife
Crowdfunding disaster Coolest Cooler is shutting down and blaming tariffs for its downfall
Seven years later, the OUYA is dead for real
THE 84 BIGGEST FLOPS, FAILS, AND DEAD DREAMS OF THE DECADE IN TECH
How Neil Young’s failed anti-streaming business helped the music industry
Apple hires talent, buys technology from bankrupt streaming music startup Omnifone
How a Kickstarter Campaign Ignited the Surprisingly Cutthroat Beanbag War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