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Fi 貓臉辨識器延遲出貨,為我們上的硬體群眾募資四堂課

by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INSIDE,作者: Liz Chen

備受矚目的 Bistro 貓臉辨識餵食器,因延遲出貨近 9 個月、且未積極溝通,造成 Indiegogo 贊助者不滿。所幸昨天已更名為 CatFi 的創辦人宋牧奇終於在 Facebook 出面公開聲明致歉,說明團隊前嚴重低估硬體設計難度與成本,導致出貨延滯,但仍表示仍在努力尋求資金馳援,將繼續開發 CatFi,但「短期內」若真的無以為繼,也承諾會將款項返還消費者。

期待 CatFi 仍能為貓奴們實現夢幻逸品的同時,這次的挫折,也是一次珍貴的反思機會,讓我們回頭檢視成功募資後潛藏的危機與挑戰。Inside 請教台灣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希望能就 CatFi 反映出的問題,作為新創團隊往後進行群眾募資的借鏡。

CatFi 為我們上的硬體群募四堂課

明確設下停損點、告知退款時間

林大涵建議,已經遲到許久、贊助者也顯不耐,最好「直接開放退款的選項」,如果暫時無法釋出足夠的資金,也應設定明確的停損點,告知贊助者在什麼日期之前若真的確定無法生產就會退款,以安定人心。

林大涵強調,採取直接向獨立消費者募資作為資金來源的新創團隊,一定要做好退還全額的心理準備。畢竟一旦破壞與消費者的關係,往後若要東山再起,是非常難以彌補的裂痕。

隨時更新進度、說明困難之處

今年六月 CatFi 參與 Computex 展覽,卻在九月之後對翹首盼望的消費者不聞不問,甚至因為搬家導致電話空號,CatFi 的理由是「忙於找錢」,雖也許是情有可原,但難免讓人觀感不佳。

林大涵說,新創團隊必須誠實告知開發路上碰到的困境,時時保持更新,高度透明才能得到贊助者的諒解。就貝殼放大的建議,「最好至少每個月都要公開發布一次訊息」,讓贊助者掌握產品開發的進度。

審慎評估募資達標期望值

另外,很多人認為硬體團隊從原型到量產的過程太樂觀是常見的致命因素,不過林大涵觀察,許多團隊天真的是對於募資的態度。

當初 CatFi 設定的集資金額目標過低,即使最終超標 241%,其所募得的 700 多萬台幣也與真實成本差了 5 倍之多。林大涵認為,有不少團隊先以低門檻營造快速達標的吸睛效果,同時也期待能以群募累積的資金,吸引創投注意,導入更多雄厚資本。但是他說「投資人對群募專案有變保守的態勢」,募得 10 萬、20 萬美金並不足以說服投資者加碼。

拉近想像與現實的落差,「經驗」很重要

從團隊角度來說,林大涵認為軟硬整合團隊有三種角色缺一不可:生產、工廠與物流。目前貝殼放大對於有關硬體的案子也較謹慎,傾向與曾有硬體設計與製造經驗、能夠做出 working prototype 的團隊合作。

這與 Crazy Idea Lab 執行長張晏甄的看法雷同。張晏甄在 Facebook 中表示,軟體與硬體思維完全不同,軟體可以 Google 找答案,硬體卻只能找有經驗的人幫助自己,但找不找得到對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軟體修正速度快,但硬體每個版本的更替可能都要 2 週以上之久,花費的成本與精力難以攀比。他形容,莽撞進入硬體領域的軟體人很可能「就像沒有地圖,沒有求生知識,沒有當地原住民帶領跑進亞馬遜叢林一樣,根本找不到出路,最後只能看著乾糧吃光等死。」

延遲不是罪惡,事後處理得宜才是關鍵

這當然不代表軟體人不該勇於開拓新領域。真正的難題在於,在路途中受挫時,能否以相對正確的姿態重新站起來面對支持者。

其實硬體創新團隊延遲出貨的案例所在多有,準時反而是難得的驚喜。美國 Instagram 數位相框 Instacube、Pebble 智慧型手錶,都比預期晚了整整一年才交貨到使用者手上。但林大涵說,台灣硬體團隊進行群眾募資時,準時出貨的比例不低,就算遲到,往往也不太會超過 1、2 個月。Flyfit、ATOM 3D 列印機、八輪滑板都是在合理時間範圍內交付產品的典範。

當然台灣還是有失誤的案例,貝殼放大客戶 Flux 3D 列印機,雖在去年底風光打破台灣團隊在 Kickstarter 的募資紀錄,但同樣遇到出貨日期一再延宕的劣勢。不過,設計團隊允諾贊助者可選擇退款,對於堅定不移的支持者,也定期詳細記錄生產進度,儘管仍有抱怨聲浪,但不致形成不安的氣氛與負面形象。延遲絕非罪惡,事後處理的手法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群眾募資的精神建立在互信機制上,讓有志的創業者提出夢想藍圖,打動人們以金錢買一個未來的產品,並在成真之後獲得產品或其它回饋。隨著群募風氣愈來愈熱烈,Kickstarter、Indiegogo 等平台也不再單純只是創業種子萌芽之地,而是轉變為向全世界宣傳產品的公關行銷管道。遇到難關時能否鎮定下來、把握時機,向付出熱情與金錢的贊助者,落實誠實透明的處事原則,考驗著每個新創團隊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