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員前進美國】力求突破,走出新風景的 Indiegogo(上)

by Christina
提到國外的群眾集資平台,除了耳熟能詳的 Kickstarter 之外,當然一定還要提到另一個龍頭─ Indiegogo。看完於紐約的 Kickstarter 實況轉播後,趕緊跟著腳步來到位於美國西岸的 Indiegogo 吧!這次與特派員見面的是科技與設計類團隊的 Ben 以及負責企業夥伴合作的 Anders。
(▲Indiegogo總部位於舊金山市中心的這棟大樓中)
 
Indiegogo的動態
 
關注群眾集資的朋友,應該知道 Indiegogo 今年推出了新服務 InDemand,讓集資達標的專案能持續在原有的 Indiegogo 專案頁面接受產品預購,相當於轉為線上銷售平台。推出以來,有一些很成功的例子(例如 Geek Palse),但也有爭議性案件:例如遭質疑產品是否真的能實現的 RITOT 專案,都持續從 InDemand 接受更多訂單和金流。
 
在這次談話中,Ben 也提到了 Indiegogo 自己對 InDemand 服務的看法:InDemand 的核心意義在於延伸專案發起人在集資期間獲得的宣傳效益,包含關注度、已累積的支持者等;而集資結束後,比起另起自有管道銷售,InDemand 只要持續投入小額的宣傳成本(例廣告),就可以承接之前的 SEO、網頁流量,帶動人潮。這項服務更是適用於迴響熱烈的專案如 Misfit Shine,其 Indiegogo 頁面在專案結束兩年後依然有不少流量,如果真的採用 InDemand,一定能繼續創造可觀的銷售成果。
 
提到 InDemand,當然也要一併討論剛上線兩個多月、Indiegogo 與 Amazon 合作推出的服務。Indiegogo 在 Amazon Launchpad 有一個平台,提供集資達標的專案一個專案結束後繼續銷售的管道。那麼,這會不會搶食到InDemand的潛在使用者呢?
 
「這倒不會,」Ben笑著說。「雖然兩者都是讓專案結束後繼續銷售產品的管道,但基本上 Amazon Launchpad 跟 InDemand 擁有的是不同的客群。後者是專案本身在 Indiegogo上吸引、累積的社群,而前者則是個展示創新潮流產品的大型全球平台,有頻繁造訪的自有流量,雙方不太會搶食市場,而 Indiegogo 的專案反而能在另一個大型平台得到曝光。」
(Indiegogo辦公室一隅)
 
現有服務改良
 
「Kickstarter 的使用介面比 Indiegogo 順暢」,是集資專案發起者之間時有耳聞的評價。2015年除了推出前述的新服務外,Indiegogo 也努力改善了一些現有的服務。
 
例如,從前專案所有人無法在專案頁面針對不同地區設定不同運費,是經常被抱怨的問題;從今年七月開始,可以開始在專案頁面上以國家為單位設定運費,專案所有人在寄送回饋品時能更方便地安排定價策略,贊助者也能得到最合理的運費。
 
除了運費,專案的"comments"介面從前使用起來非常不便,專案所有人需一封一封用 email 回覆贊助者的 comment,而 comments 版面也時常被各種廣告訊息佔據。現在終於可以直接在介面上回覆 comments,並可以將廣告標註為 spam,以後對有意在 Indiegogo 上發起專案的人會方便許多!
 
 
群眾集資最新趨勢
 
在本次拜訪中,Indiegogo 也分享了他們對群眾集資最新趨勢的觀察。約莫可歸納為四點:
首先,早先群眾集資興起時,集資案件多由小型的、處於成立早期階段的提案者團隊或公司發起;然而,如今越來越多大公司加入群眾集資的行列,並將其作為產品測試、得到使用者意見並累積 TA 名單的途徑。
其二,台灣、香港、中國等地區,越來越多人藉著群眾集資進入美國市場。〈延伸閱讀:與Indiegogo閒聊:為什麼我們有中文名片,但可能不會有中文網站
其三,隨著股權集資逐漸成為潮流,越來越多人考慮以此作為找投資者的管道。
其四,硬體專案成為群眾集資案件的大宗之一(而Indiegogo也致力於提供硬體專案更多輔導支持)。〈延伸閱讀:硬體創業熱!Indiegogo首度來台親授3大群募祕訣
 
對群眾集資的經營討論告一段落後,…該請我們逛逛辦公室了吧(誤)。
特派員將在美國第三集,帶你一窺 Indiegogo 團隊文化和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