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MAKER:自己的產品自己銷!

by 專家觀點

MAKER 正夯!

MAKER /自造者,最近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很火熱的話題,在前幾年大家還會問什麼是maker,現在漸漸也沒人在問了,大家似乎也都懂了,台北市的maker空間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漸漸地擴散到全台灣。很多人到自造空間學習如何去做一個東西出來,不管是用 3D印表機、雷射切割機、 CNC,都有其利用的方法,可以把腦袋的創意給實踐出來。
我們說 maker有分兩種:一種是 “make for fun”,另外一種是 “make for fund”,發音一樣但意義差很多,有人是先 for fun再 for fund。尤其在中國,maker稱之為「創客」,用英文解釋應該是「創造客」,但華人就容易就想成「創業客」了。一旦稱之為創業客,在 maker space上面只搞東西不創業似乎說不過去,因此典型流程就變這樣:maker做出一個產品,丟到群眾集資平台上去看看市場的反應,反應好把它做完,反應不好我們做下一個。所以目前最火熱一個 topic就是:如何從 maker變成 entrepreneur?

如何從maker到entrepreneur?

 
如何從 maker變成 entrepreneur呢?其實就是加上「行銷」就是了,東西做出來是沒有用的,賣出去才有用,賣出去的策略及方法,就稱之為行銷,我們知道

"新產品" + "行銷"="新生意"

maker當然是已經把東西做好了,如果再加上行銷,就是不折不扣的創業家了。

行銷對公司重不重要呢?不一定,產品跟行銷就像是在跳探戈:產品強一點,行銷就不用這麼辛苦;行銷強一點,產品就算不太行也可以賣。有些公司根本不用行銷,比如說產品力很強的公司、比如說在產品研發上下足了苦功的公司、或是獨佔企業。君曾幾何時看過台電在打廣告?但對很多產品一般般的公司,行銷就變得非常重要。根據筆者多年來苦心研究、分析歸納整理之後,發現了一個不負責任的通則:你只要注意業務人員的資色!因為資色通常與公司產品競爭力成反比。

那再回過頭來看 maker,是屬於那一種呢?maker大多數都是創意跟新應用的型態居多,你不太可能在 makerspace搞一個嚇死人的前膽頂尖研究出來 (真的要被你搞出來那科學家真的是洗洗睡算了),總歸的來說,比較多是新發想跟新組合,在這時侯行銷的能力更顯重要!

為什麼要自己做?

因為是maker嘛!自己的產品自己做,自己做的當然要自己銷囉!除了這麼幼稚的理由之外,其實還是有主要目的:

1. 把握自已商業的核心價值:

當你的技術是你的核心價值時,研發一定是在自己手上,比如說是製作業。那如果是文創類或是消費型電子類,產品製造大部分都是外包,重點則是在如何把東西賣出去,那麼行銷可能就是你目前該著重的核心價值,這其中包含定價、濳在客戶的長相等。因此最好是要親自下去跑跑看看、自己上攤位、自己去通路、自己去找到可能的合作對象。以現在的科技環境來說,很少東西是別人做不出來的,所以差異化常常就是在行銷跟管銷身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最高層基本上八成都是業務出身。尤其以 maker來說,創作作品不會是頂尖技術,比較多的是創意跟新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商業模式跟行銷便決定了一切。
 

图片Maker 什麼沒有,有的就是熱忱

2. 熱忱帶來成效:
 
成效 = 熱忱X技巧!也許你的技巧比不上公關公司的行銷人員,但你的熱忱一定比他們強 (廢話,自己的產品當然自己最有心呀)。在資訊爆炸流通的時代,技巧可以透過網路的大量取得來補足,比如說線上課程或教學,或是朋友的指導等。但熱忱是沒辦法的,而熱忱就是 maker最大的武器。因為有熱忱,你可以時時刻刻盯著社群廣告、狂換廣告的排列組合、試著用不一樣的圖給不一樣的受眾、找到最低的點擊率。當你在想異業合作時,你可以走進一家咖啡店馬上跟店員搭訕要老闆的電話洽談合作。你可以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去到每個地方熱情地傳遞你的想法,讓更多人認識你⋯⋯這些都是熱忱,這些都是公關公司或廣告公司沒辦法幫你的,熱忱是完全可以彌補你技巧上的缺陷!

市面上有很多公關公司跟行銷公司,都有各自的專業,有很多新創公司會去跟他們合作,合作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合作必須參與,了解自己的客群跟自己產品的定位。當集資結束後,自己至少還可以接手,如果今天的集資專案可能會變成日後的一個事業,那就更要花更多的心力去做好行銷的工作。


怎麼做?

maker通常是處理科學的東西,不是物理就是化學,有一定的法則跟邏輯。但行銷不同,行銷主要是心理學,去分析目標客戶的長相、利用廣告去吸引濳在客戶。行銷是抽象的,不易預測的,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現在的數位時代,慢慢大家透過科技來掌握越來越多數據及規則。就我自己身為一個 maker,當時在做行銷的時侯,主要有兩個方向:

1. 讓數字說話

图片數位時代,數字會說話

行銷有一種分法:傳統行銷 V.S. 數位行銷。傳統行銷指的就是早期像電視,廣播,公車或報紙之類的廣告,此法不容易區分觀眾,也很難分析成效。但另一種數位行銷,可以精準的設定受眾,分析成效。身為一個 maker,又是理工人,我當然選數位行銷,這不是說傳統行銷不好,而是在創業初期,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可以預見成效的範圍。我的行銷準則就是讓數字說話,而且快速調整 (因為有熱忱!)。透過 FB廣告,你可以看到每一則成效,針對廣告受眾,每100元有多少人會點擊,又有多少人會下單,平均購買單價又是多少,是不是值得廣告的費用⋯⋯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
當粉絲團發表了一篇文章,有多少人按讚,又有多少人取消關注,轉化成訂單又是多少。當辦了一個活動,可以轉化多少粉絲,產生多少效益,這些都不能自我感覺良好,都必須變成數字,拿到桌上去討論的。正如同柯P說的:「用數字說話」。發現正確的方向,馬上加強,不對的方向,馬上修正。

图片社群網路的世代,讓大家合作更容易

2. 異界合作:

異界合作是一個重點,藉由大家的交流去互相合作。異界合作的困難是在於大家只種自己的產業,不懂對方的內容,所以重點在於讓對方了解了你的產品之後,大家自然就會想到在他們可以怎麼應用。

就拿我們跟國內某知名婚顧業者的合作來說,當我們介紹了自己的東西,他們馬上就聯想到在婚禮市場上的應用,這是我想破頭也想不到的應用,不在那產業就不會知道他們可能要什麼。所以異界合作的唯一方式,就是走出門,多介紹。有比賽就多上台去講,有機會就宣傳,多一個人認識你就多一個機會。
另外是要活用我們這個世代的優勢:社群網路,所有的人你都能在這個網絡上找得到。我之前就想要跟吳念真導演合作,在臉書上直接私訊他,沒想到他還真的回信了!讓我打字手都在抖。雖然最後合作沒成,但這也代表現在的社群網路,基本上幾乎可以讓你輕易地連絡任何名人或是商家。早期的商業是組織作戰,有業務,有生產,有內勤,但現在的商業感覺很像支援前線,當前線缺什麼的時侯,我們就來找什麼,透過社群跟朋友,你可以連絡到任何人、尋求各式各樣的異界合作,善用社群資源,Don't Be Shy!

其實從 maker到 entrepreneur,看起來不難,要做好也不太容易。行銷是一門專業,但也不是不能自己做,掌握一些訣竅,搭配熱忱,絕對是可以做出很燦爛的成績!

 
本文作者:
 目前正在 flyingV發起群眾集資專案《 Fotock | 你的互動留聲相框》,粉絲頁:話畫 – Fo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