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件集資成功的 Kickstarter 藝術類集資計畫,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by jie

數以千計的藝術家或藝術相關機構都曾使用 Kickstarter 與全球建立連結、打造出令人驚豔的集資計畫,內容包含博物館展覽、大膽創新的公共藝術、限量藝術收藏品等。如今,我們可以雀躍地宣布: Kickstarter 已經有超過 10,000 件集資成功的藝術類集資計畫!

以下是這個里程碑背後的相關數據:

  • 截至 2017 年 5 月,藝術類集資計畫集資金額累積超過 7,000 萬美金
  • 超過 60 萬人曾贊助 1 件成功集資的藝術類集資計畫,曾贊助過 2 件(或以上)者超過 9 萬人。
  •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 Amplifier Foundation 發起的《We the People》遊行——今年 1 月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由 2 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集資超過 130 萬美金,用以支持民間發起的華盛頓女權遊行。
  • 超過 700 位藝術家曾在 Kickstarter 提案一次以上,例如紐約布魯克林的藝文中心“The Invisible Dog”5 度集資成功,而加拿大藝術家 Jose Pulido 發起的成功集資計畫甚至高達 30 件。
  • 時至今日,Kickstarter 站上每天有 600 筆贊助金額來自藝術類集資計畫——相較於第一年時每天只有 17 筆,這數字可說是大幅成長。
  • 藝術類集資計畫累積超過 10,000 件,其中有超過 1,400 件是公共藝術。

以下是 Kickstarter 開站八年來,官方針對藝術類集資計畫觀察到的幾個應用範圍:

打破疆界的博物館與文化空間

具指標地位的藝術組織會透過 Kickstarter 和群眾互動,使其更親近藝術創作過程。

2015 年英國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發起集資,將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巨型裝置藝術《樹》運往倫敦市中心公開展示,當時吸引上千人贊助,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藝術集資計畫。

美國藝術家 Robert Irwin 與底特律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巧妙地以建築設計融合戶外天色變換,賦予裝置藝術更靈動的想像空間;紐約的猶太博物館則在 Kickstarter 以《Take Me (I'm Yours)》為題集資籌辦展覽,顛覆了一般展場空間裡「嚴禁碰觸作品」的觀展原則——來到這裡,每一位觀展者都可以自由親近展品,甚至從現場取走想要的物件。

站出來為議題發聲!行為藝術由此成形

對藝術家或藝術類非營利機構而言, Kickstarter 已然成為一個發聲平台,讓人在此為重要議題激起相關的行動與對話。舉個例子,在 2016 美國總統大選前幾個月,Kickstarter 上曾有人發起《Truth Booth》集資計畫,以充氣式的錄影棚巡迴美國各地,邀請人們走進去、對著鏡頭說出自己對於「真相」的看法,以實體行動匯聚群眾之聲;策展人 Pedro Reyes 則與藝術機構 Creative Time 在 Kickstarter 上合作提案,他們以美國政治發展為主軸打造了一間「鬼屋」,讓觀展者親臨體驗。

非營利組織“Amplifier Foundation”基金會則發起「華盛頓女性大遊行」,號召各地女性站上街頭高舉We the People》系列圖像,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就職典禮當天,以藝術的力量對抗歧視言論、捍衛女性人權。

結合教育,凝聚地區再造的力量

不僅面向全世界,藝術家也會透過 Kickstarter 跟在地社區建立連結。美國知名攝影師 Alec Soth 將一輛舊車改造成「移動式藝術學校」,藉由群眾集資的幫助,他帶著一群高中生開啟難忘的藝術之旅、和不同社區的藝術家交流。

同樣在美國,由 Heliotrope 基金會提案的陶瓷工作坊募集多位當地青少年,教他們如何親手製出美麗的彩色磁磚,再將這些作品用來妝點廢棄教堂。

加拿大的溫莎美術館則為遠在他方的國度致意,發起一場嚴肅卻意義重大的行動。2003 年,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藝術大學在戰亂裡損毀 7 萬本珍貴藏書,比起物質財產損失,更嚴重的是長年累積的文化與知識傳承因此斷裂。溫莎美術館在館內擺置一大片空白書架,象徵該地教育系統隨戰爭灰飛湮滅、等待重生的狀態,贊助者每贊助 25 美金就會有一本書被放進書架裡,希望群眾伸出援手一起填補這 7 萬本空白;展覽結束後,所有書籍被送往巴格達藝術大學圖書館協助重建。

結合更多技術應用,延展藝術的創意舞台

最後,必須提到一個令人振奮的趨勢:Kickstarter 近來也嘗試將藝術與科技技術結合,擴大各類創意實踐的可能。

德國的“Little Sun”是一款會發光的太陽能手機充電器,它為許多缺乏電力資源的地區居民帶來光明;紐約有四位藝術家以互聯網為創作靈感來源,收集眾多贊助者在社群平台上提供的數據,作為影像特效的參數。

位於芝加哥的高架鐵軌則有一長排“Wabash”LED燈,任何人路過都能以手機 App 控制燈光的顏色與明暗,成為一片能與芝加哥市民互動的絢麗風景。

無獨有偶,紐約團隊 The Lowline 也瞄準現有的廢棄車站,結合太陽能技術打造出一座綠意盎然的「地下公園」!走進這片綠意盎然的公園,城市生機躍然於眼前。

倫敦視覺藝術家 Mat Collishaw 則運用 VR 技術,試圖在空無一物的房間裡打造「虛實交映」的有趣展覽,模擬逼真的視覺、聽覺與觸覺,讓人彷彿回到西元 1839 年的展覽現場。

是的,以上這些有趣的藝術發想都因為群眾集資的支持,才能有付諸實現的一天。如果你腦袋裡也已經醞釀出一些點子,不妨將躍躍欲試的藝術靈魂拋向群眾,試試看吧!

不試試看,又怎麼會知道呢?

本文整理編譯自 Kickstarter 官方部落格〈10,000 Art Projects Funded on Kickstarter〉一文,原文作者為 victoria rogers , Jessica Massart, Willa Köerner , Shane Brennan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