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版「清明上河圖」用聽的!歷時 10 年譜出臺灣之美,紀錄片《聽見臺灣》隨作曲家重返創作現場

by jie

(封面來源:《聽見臺灣》上映集資計畫)
閉起眼睛靜心思考,哪些聲音能讓你想起「臺灣」?從自然地貌到人文風情、從原民文化到廟宇信仰,中國作曲家鮑元愷歷時 10 年採集聲音素材,創作出大型交響組曲《臺灣音畫》,引用傳統民謠、戲曲音樂、原住民歌謠等臺灣在地元素,就像是一幅屬於臺灣的「清明上河圖」,由聽覺娓娓道出土地人情的豐沛。《臺灣音畫》自 2000 年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首演以來,已在世界各地累積有上百場演出,更延伸出國樂版、管樂版、室內樂版等多個改編版本,深受好評不在話下。


(圖片來源:《聽見臺灣》上映集資計畫)
曾出品紀錄片《只有大海知道》榮獲金馬獎肯定的導演崔永徽,2020 年 10 月再為新作《聽見臺灣》發起上映集資計畫——在這部預定於 2021 年正式上映的紀錄片裡,她將透過鏡頭和觀眾一起隨著鮑元愷,重返《臺灣音畫》裡的「臺灣八景」創作啟發地。

為何起心動念拍攝紀錄片這部片?《聽見臺灣》導演崔永徽興奮表示,最早是因為承接《臺灣音畫》的影像拍攝委託而認識這位作曲家,「鮑元愷這個人是一塊寶,他真的讓我太感動了!我認識他時他已經高齡 70 歲,他在年輕人面前沒有半點架子,非常謙和、親切且認真做事。崔永徽也自嘲以前自己對交響樂一無所知,也沒有研究南管、北管音樂,甚至曾覺得傳統戲曲音樂「好難聽」,直到因緣際會與鮑元愷展開「創作」的對談後深受感動,她才發現「欣賞」是一種需要學習的過程。


(圖片來源:《聽見臺灣》上映集資計畫 / 《聽見臺灣》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
鮑老他保有赤子之心,讓我這個音樂門外漢也可以學到很多很多東西。我好像也是透過他的這些音樂,又認識了臺灣一遍!」《聽見臺灣》導演崔永徽盛讚鮑元愷精湛的作曲功力,讓《臺灣音畫》成為一部激勵人心的作品。鮑元愷生於 1944 年中國北京、歷經「文脈斷裂」的時代感慨,他以外來音樂家的視野觀察臺灣,音符與樂譜就是顏料與畫布,將所見所感描繪成磅礴連綿的樂章——或許就連在地臺灣人都得細細聆聽《臺灣音畫》才深切發現,臺灣的美可以如此「好聽」。

紀錄片《聽見臺灣》用鏡頭展開探索之旅,伴隨穿著一身輕便的鮑元愷回到《臺灣音畫》裡八個樂章的聲音採集地,與一個個靈光迸發的片刻再度相會;紀錄片後半段,拍攝團隊也隨著鮑元愷飛往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細梳他一路以來的音樂學習軌跡。崔永徽導演分享,紀錄片《聽見臺灣》在 2013~2015 年間拍攝,後製完成後原預計於 2020 年夏季上映,後來受到 COVID-19 (武漢肺炎 / 新冠肺炎) 疫情影響,時程更動為 2020 下半年發起集資計畫、2021 年春季正式上映。《聽見臺灣》片中提及鮑元愷患有心臟疾病,崔永徽導演也在媒體試映會中透露,「鮑老拍完後就專心養病、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裡,能將這部片呈現給大家」。


(圖片來源:《聽見臺灣》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

紀錄片《聽見臺灣》預定於 2021 年 3 月 5 日上映,集資階段已規劃 2021 年 2 月在台北、台中、台南各舉辦一場《聽見台灣》演奏會特映場,活動現場不僅可以搶先欣賞這部紀錄片作品,映後更邀請樂手們演出《臺灣音畫》精選樂章弦樂四重奏,導演崔永徽也將預留 Q&A 時間與觀眾交流。集資期間的贊助方案除了各場演奏會特映場票券外,亦準備有《聽見臺灣》電影交換券、《臺灣音畫》現場版 CD / DVD、《臺灣音畫》手機答鈴、樂愛手搖音樂盒、樂愛帆布肩背包、限量珍藏版《臺灣音畫》鋼琴樂譜等紀念回饋品,有心支持這部片的贊助者即使無法出席演奏會特映場,也有多樣化品項可以選擇。

根據《聽見臺灣》上映集資計畫頁面說明,本次集資所獲得的資金除了運用在電影後期的製作、發行、回饋品製作等,也規劃了一系列的國內外影展參展計畫、偏鄉與校園公益放映等。

>>> 點我前往《聽見臺灣》上映集資計畫

延伸閱讀:
台灣影史最「蘭嶼」的電影:專訪《只有大海知道》崔永徽導演
魔法阿媽回來了!《魔法阿媽》23 週年電影數位修復發行集資計畫正式啟動,邀請全台民眾攜手再現經典
別讓孩子成為有家的失根人!專訪「島內散步」創辦人邱翊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