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starter為何推出「Spotlight」功能?背後原因大揭密

by 早安
Kickstarter推出全新的功能「Spotlight」,是整個頁面設計大幅度的變動。打破以往標準化的版型,讓募資成功者可以簡單的設計客製化專案頁面,輕鬆簡單的自訂專案版面,自由增加外部連結,隨時更新時間軸上的進度。這可能造成kickstarter平台上流量的大幅變動,也能讓維持和募資成功者在後續發展上更強的連結。
從2008年到現在,Kickstarter已經有超過80,000件成功專案,這讓在上面募資的公司可以更全面的掌握自己的專案頁面,尤其對現在已經朝長期經營的公司而言,可以更發揮品牌的形象。
 
在時間軸的呈現上,相較以往更像在描述一個故事,可以讓大家看到每一步提案者完成專案的過程,像是募集到資金後如何讓產品量產到市場上。最先讓瀏覽者看見的會是最新的資訊,下拉後可以持續了解整個專案是怎麼開始跟進行的。
Kickstarter的發言表示:「提案者在kickstarter上的頁面有某一部分很重要的核心是讓提案者透過平台募資後,把專案實際帶到生活之中。」
這更能去呈現這項功能往後創造專案的保留價值。
而外接連結,包括購買訂購連結或是官方網站,讓曾經在kickstarter上募資成功的提案,而現在已經發展自己事業的公司,能善用此功能,連結消費者到指定頁面,提供更臻成熟完善的服務。
 

這項功能對平台上的募資成功者來說,確實會成為一大誘因完善自己的故事內容,本來平台上的贊助者就會是核心客群,加上平台上的瀏覽人數,可以對專案或公司本身帶來持續性的曝光效果。對於「回頭客」來說(指曾經看過此專案但一段時間沒有關注者),也可以透過短時間在時間軸上知道整個專案目前的狀況和成果。
 
而對Kickstarter而言,這樣的新功能突破,預期可以創造什麼正面效益和改變?
 
當然,這確實是個誘因來解決募資成功者在後續進度追蹤上的不確實,也能讓支持者更能對於平台上的商品在募資結束後產品化時更有信任感。但實際上背後仍有可能為Kickstarter帶來驚人的附加效益。
其一,是Kickstarter 可能因此創造「第二官網」,掌握整個平台高流量的優勢,除了客製化專案版型讓專案品牌化,也會因為更直覺的導入連結按鈕,綁住高人氣提案者後續發展時的流量仍可以持續性的導回平台。
其二,是回頭客(回頭看高人氣案件) 的服務體驗提升,使他們停留更多時間在平台上。募資成功的提案自然關注度就會提高,若將頁面客製化並設計的更清楚易懂,會讓更多人,即使是非贊助者,也會更容易被吸引,這更能讓平台抓住核心及潛在贊助客群。
 
但大家一定發現了,這項服務僅提供給募資成功者,但為何不讓募資中的提案者也享有此功能呢?
 
一方面kickstarter 仍需要保持kickstarter平台乾淨俐落的品牌形象,不要過於複雜化,如果每個專案都客製化頁面會造成呈現上的混亂感,對於瀏覽網站的人會形成新的進入障礙。
另一方面可以從直接的利益上來考量,募資成功案件已經有一群較龐大的支持者關注,在網路上有一定的聲量和影響力,未來持續營運的可能性也較高,這對Kickstarter而言,也更能在募資後綁定與成功案件的連結性。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募資後的「進度更新」對平台是重要但卻是不足的,這也成了誘因讓成功提案者自發性的設計專案頁面和新增內容,但對於募資中的提案者本身,因有迫切達標的需求,本身就會更新專案的紀錄,這功能設立門檻,反倒能產生募資成功的激勵作用。
 
不過,這無法避免的一定會聯想到Indiegogo在2015年初推出的InDemand功能,同樣是針對從群募平台上「畢業後」的使用者提供服務,只是針對不一樣的需求。
InDemand主要提供募資成功者可以繼續使用該網站接受預訂單、推廣商品並追蹤客戶數據。其實這些「畢業生」都知道,在募資達標後面臨的是更艱難的開發生產和發貨流程,甚至是成立公司。InDemand希望提供給客戶成套的內部解決方案,幫助他們擴大受眾面並進入到公司的下一階段,輕鬆的轉為建置訂單和維護平台,其中有一案為Greek Pluse的桌面擴大器,就在募資成功後使用InDemand,又有超過110美金的預訂成績。
 
說起來也有趣,對同一群人,這美國兩大募資平台卻有不同考量,倒是挺值得探究。對於Kickstarter來說,比較針對在留住這些募資成功者,進而達到流量的再次湧入,並讓瀏覽專案者可以快速追蹤各成功專案的現況,好像是提供提案者服務,實際卻是增加瀏覽者停留的誘因。但Indiegogo最主要是為達標者鋪後路,未來可能將群眾募資與電子商務整合的平台,朝更多角化的業務經營。但對於募資者而言,要享受這些功能,就得先募資成功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