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影史最「蘭嶼」的電影:專訪《只有大海知道》崔永徽導演

by Sasa
「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帶我們跨越地理距離,走進距離台灣本島 72 公里的海上島嶼;
這是一部嶄新的電影,讓我們跳脫現代文明的目光,用不一樣的眼睛認知世界;
這是一部努力的電影,堅持了 6 年的拍攝過程,度過風災、經費缺口的難關;
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真人真事改寫,由達悟族素人演員演繹屬於自己的生命的浪潮。」


《只有大海知道》是臺灣紀錄片導演崔永徽首部劇情電影,堪稱台灣影史最「蘭嶼」的電影。崔永徽一肩扛起《只有大海知道》的導演與編劇工作,將蘭嶼椰油國小「小飛魚文化展演隊」的故事改寫,搬上大螢幕,讓更多人看到海島上的文化認同問題。現代文明的入侵和衝擊衍生出近幾十年的跨海移工潮,讓蘭嶼傳統生活模式和民族文化深受挑戰;一個屬於大海的民族,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拉扯之中左衝右突。


一段文化尋根的真實故事
2006 年,一位立志到蘭嶼椰油國小任教的老師——顏子矞老師,為了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小島之外的世界丶開拓眼界並培養自信心,他開啟了達悟傳統歌舞隊的計畫,並且打算帶著孩子跨海參加一場全國比賽。然而幾十年來,蘭嶼的孩子在學校裡接受以漢民族意識為核心的教育,不僅與之格格不入,同時也漸漸拉遠了與傳統生活文化的距離,更加堅定了顏子矞老師希望帶領孩子們重新認識自己文化的決心。 

椰油國小舞蹈隊在師生共同努力以及部落族人長輩的支持協助下,連續數年在臺灣的舞台上演繹族人的傳統歌舞贏得佳績。在世人眼中,孩子們的一聲聲吟唱傳遞出一份單純而樸實的感動,讓人們感受到蘭嶼馥鬱悠長的海洋文化;而對孩子們來說,最珍貴的莫過於和自己的傳統重新連結,透過文化認識自己丶定位自己,並且自信昂揚站上舞台向世界宣告自己是光榮的飛魚子民!


蘭嶼、原住民文化、海洋,這些元素匯聚在一起時是非常新穎的題材,卻也造成了尋找資金上的困難,「人家會擔心你沒有經驗,拍出來東西到底會長怎樣?而且我們又都是採用素人演員,大家很容易會懷疑演出的品質如何。」崔永徽提及籌措資金時的心路歷程,其實充滿波折。尤其大部分的台灣人對蘭嶼的想像很陌生、很搖遠,要怎麼讓大家對這件事有興趣,願意買票去看?其實都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崔永徽坦言「我們真的花好多時間在想辦法找投資和跟人溝通,但這其實非常消耗我們的時間和人力。」

在四處碰壁之下,文化部和原民會的補助暫時解決了團隊的燃眉之急,崔永徽也因此決定以這樣的補助為基礎,來進行獨立製片,對於非商業取向的電影來說,獨立製片可以比較能夠屏除投資方對於內容的影響,保有更多的創作自由,「我後來覺得獨立製片也許真的很適合這部片,因為我們不用承受這麼多別人的壓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片子完成,只是資金的壓力就會比較大。」


電影從籌備到拍攝分成前後兩階段,前幾年還在籌備期時,團隊以沃土影像工作室的內部人員為主,為了培育出合適的素人演員,工作室連續四年每一年都會去蘭嶼一到兩次,舉辦戲劇營、工作坊,對蘭嶼的小朋友們做表演訓練,同時篩選出適合的兒童演員。

到真正進入電影的拍攝時,崔永徽帶著專業的電影劇組來到蘭嶼島上,海島的魔力,讓劇組人員很快地就能進入狀況。

「即使許多劇組人員以前不了解蘭嶼,但跟著我們去了一趟以後,都蠻快就喜歡這個地方,很快就能夠跟當地人交上朋友。」

崔永徽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對於許多工作是無形的助力,因為如果真的對於這片土地有著一份喜愛,對蘭嶼有一種情感,工作起來的感覺是非常不同的,「我找到劇組的人員大部分都是這樣的狀態,我覺得蠻奇蹟的。」即使工作壓力猶在,卻因為一份真誠的情感,而能夠一起挺過許多難關。 


除了資金籌措在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拍攝期間也是一波三折。強颱尼伯特來襲,嚴重影響到團隊進度,不管是因為颱風要停拍、或場景受損必須花時間修復,加上颱風過後天幾乎每天都下雨,團隊進度就一再延誤。

「我們很多很多本來應該要在外景拍攝,希望有很漂亮的陽光和蘭嶼的自然景觀,可因為一直在下雨就都沒辦法拍,或者就必須改劇本。」

這之中的妥協,讓崔永徽一度覺得壓力非常大,原來想像中可以拍到 90 分的東西,因為天氣或拍攝時間的影響只能拍到 70 分,身為一個創作者做這樣的取捨是非常心痛的。

除此之外,每天都還有新的問題要解決,不只是天氣,甚至還發生演員出車禍的意外,「我們每天就是有很多完全沒辦法意想到的新問題必須要不停解決。但時間又已經很有限了。」還沒開拍前,劇組以團隊的經費和整體條件來評估,表示在蘭嶼絕對不能拖延,只要預定的日期來臨的那天,就必須離開蘭嶼轉景到高雄——不管有沒有拍完。 


在極為緊繃的排程之下,他們必須改變方式拍攝,有些東西必須刪掉不拍,每天都要面臨抉擇。崔永徽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這些其實都是必經的過程。

「每個拍片的人,在現場都一樣就是不停有很多掙扎跟割捨,因為拍片不可能擁有用之不竭的資源跟金錢,永遠是要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很多割捨,每天都不停有問題要去應對。」

崔永徽也非常慶幸,蘭嶼沒有在尼伯特風災中,受到像本島台東一樣的重創,起碼還能夠把這部電影拍完。「如果這次被影響到完全不能拍,其實我們也很難有第二次機會把它拍完,因為所有條件都會改變。」拍電影所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是無法,因此雖然進度有被耽誤,劇組依然盡全力搶時間,「站在導演這位置,我就會這個我也想拍那個我也想拍,但當時劇組同仁的判斷就是非常理性而專業,不行就是不行。」 


在漫長又艱辛的拍攝過程中,也有許多讓崔永徽難以忘懷的時刻,她盛讚電影中的小男主角飾演馬那衛的鍾家駿,是個天縱英才的小演員。崔永徽第一年在籌備的暑期戲劇營中遇到他時,才小學二年級,卻對一份薄薄的微電影劇本產生莫大的興趣,能安安靜靜的一口氣讀完,雙眼放光對演出充滿期待,

「我那時候真的覺得很感動,雖然他年紀很小,
但他的聰慧和那種熱情,讓我有種心靈交會的感覺。」

 電影拍攝期時,正值盛夏,場景又多是在室外非常炎熱,當其他小朋友都覺得很累,很想趕快休息,只有鍾家駿不管多累,只要跟他講剛剛哪裡可能可以再調整一下,請他再重來一次,他完全毫無怨尤,不管多累多熱,他都非常樂意的一次又一次配合劇組重來,「而且你會感覺到他是樂在其中,他很辛苦但他很享受這件事情。」這樣的認真和毅力在崔永徽心中烙下極為深刻的畫面,「他好像真的找到他生命中的愛好,年紀這麼小的一個孩子,可以這麼辛苦的做這件事,我覺得蠻不可思議的。」 


劇中的鳳英阿嬤,就是部分劇本的原型人物,她演繹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故事,當時崔永徽採訪她時,就想把她的故事寫成劇本一部份的內容,兒子離開家鄉到台灣本島工作,留下孫子和阿嬤相依為命。阿嬤在拍電影的時候,將自己整個情感都投注在小男主角——馬那衛身上,崔永輝表示兩人的互動非常自然,真情流露「阿嬤常常演到非常入戲,這場戲已經拍完、卡了,她都還會拉著我,或是拉著其他劇組的人,一直講當年很多的心情。」

「她戲外流的眼淚比戲裡多」
崔永徽表示,蘭嶼人平時的個性其實是比較嚴肅和堅毅的,不輕易顯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阿嬤其實戲外流的眼淚比戲裡多很多,戲裡她都會忍住,不讓自己掉下眼淚,可是一下戲就克制不住,「我們常聽的很不捨得,知道她經歷了非常多別人不能承受的辛苦,非常孤獨,一個人努力地把孫子養大。」

阿嬤是一個傳統達悟族的女性,她的養成是在一個古早的年代,可是她卻要面對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扶養自己的孫子。她能賴以維生的事其實還是非常傳統,阿嬤說她會去拔野菜,在月亮比較亮的夜晚去海邊抓螃蟹來賣,她都是用這種非常傳統的方式,花很大力氣含辛茹苦的撫養孩子長大,整個社會的型態都改變了,她的孫子也是現代文明裡的孩子,在蘭嶼青壯年勞動人口的流失,讓隔代教養變成是常見的現象。 


6 年耕耘,齊聚島嶼之力
一開始崔永徽也很擔心,要做這樣一個拍攝計畫時蘭嶼當地人的觀感是什麼,是不是真的能夠跨越文化的藩籬,深入當地人的生活,然而透過年復一年的工作坊、戲劇營、表演課,到最後的拍攝期,團隊用心的耕耘和誠意其實也獲得非常豐厚的收穫。

在蘭嶼島上,越來越多人知道「有人要在這邊拍電影是在講椰油國小舞蹈隊,是在講蘭嶼自己的真實故事。」因此而受到非常多幫助。比如說:有很多劇中的場景不是付錢就一定可以借到,而且劇組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不管是演出或場景費用其實都很拮据,但當地居民還是都很樂意幫忙。「我們可能需要山裡的場景,可劇組人很多又有器材,車要能夠開得到,場景要符合導演想像的畫面等,當地人就帶我們去山裡找啊。」崔永徽敘述道,如果遇到需要借用的道具,鄉親們也會一個一個幫忙詢問,一直問到劇組覺得適合放在片裡的,甚至有的道具非常珍貴,「像有一場戲是,阿嬤在織丁字褲,那個傳統織布機真的很稀有也很寶貴,沒有幾個人有,很多東西能借到都很不容易。」

主要拍攝地椰油國小,也提供非常多的幫助,故事的主角原型之一——顏子矞老師,整個暑假都在無償協助劇組進行拍攝,劇中舞蹈隊的戲碼都是依靠他來排練跟訓練孩子,「像拍到小朋友,他都來幫我們管小朋友,老師都會在現場坐鎮,有什麼困難幫我們打聽,幫我們解決。」還有母語台詞的部分,也都是靠當地人的翻譯才完成,幾乎是集結眾人之力才讓《只有大海知道》得以成片。


除了受到蘭嶼鄉親們的全力幫助之外,這部電影籌備到拍攝過程其實也對每一個當地人的生活有了一些改變,參與電影計劃的蘭嶼素人演員們,在長期的的訓練課程中持續的進步及提昇,他們的認真投入與生命能量,讓團隊每一個人受到很大的激勵,團隊也受到非常很大的回饋。

「有一次我晚上騎摩托車經過一個學員的部落,他剛好坐在路邊跟人家聊天,我就停下來跟他聊幾句,他就跟我說:『導演你們找的那個戲劇老師,很厲害欸!我們第一天上課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大家在部落裡平常都認識,然後要一起來上這種課,大家都覺得有點彆扭,就很尷尬。可是老師教我們做的遊戲啊,才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大家感覺心都打開了,她真的好厲害哦。我們馬上每一個人都像認識了很多年,心都在一起欸。』」

「我那時候覺得很感動,他的形容很可愛,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在形容,我就覺得好真實哦,非常感覺到他們的確在課程裡學到的東西。」這位素人學員,後來在電影裡飾演小男主角的爸爸。

「我聽到他這樣講真的很感動,會覺得好值得喔,我們好多辛苦都值得了,他給我們一個最大的鼓勵,一個很重要的回饋,讓我們覺得,我們做這些事情真的很值得,也覺得很交心。」


在蘭嶼的最後一夜,劇組辦了一個海灘烤肉趴感謝當地的工作人員和演員,那天晚上阿嬤也來參與,她帶著一串華美的串珠項鍊,親手送給崔永徽,「說是她自己編給我的,我當下眼淚真的快忍不住了,感受到她的心意。」阿嬤是長輩,所以表達比較受限,不會像年輕人一樣,講很多感謝的話,但這一切盡在不言中,「或許對她來講,我們真的很認真去地理解她的這段生命故事,她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某種程度的療癒。

就如同導演一直以來的信念「尊重部落丶回歸蘭嶼主體性」,當以尊重、平等、理解的眼光,去看待部落中的人們與這個獨特的文化,才能夠真正的與當地的人們交流,創造出更多情感的連結。

 

「老人的太陽已經接近海平線了,你的身份應加速學習山與海的情緒。」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

每一個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文化的傳承,也需要新世代的認識、理解、認同才能延續下去,而對於不同的文化,導演希望能透過《只有大海知道》分享屬於蘭嶼的獨特美好與感動,也讓更多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社會大眾一起參與,讓人們能夠理解真實的它丶走進它的內心世界。

>>>點此前往《只有大海知道》集資頁面

(本文圖片來源皆為沃土影像提供)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