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群眾集資獲 2,000 人支持,紀錄片 《種土》推出「學子待用券」供教師申請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8 月 8 日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8 月 8 日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歷時 8 年製作!《種土》作為台灣首部關注土壤農業議題的院線紀錄片,集資一個月的時間便累積 2,000 人支持,更推出「校園推廣」方案,目標募集 1 萬張「學子待用券」,讓《種土》的故事與理念落實於教育現場。 Read more
教育學習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融合近 100 則動物冷知識!窩窩《動物的小秘密》繪本 + 桌遊,寓教於樂教孩子愛護動物 by 郁子 2024 年 7 月 24 日 by 郁子 2024 年 7 月 24 日 你知道把一隻活青蛙泡進牛奶,可以讓牛奶保持新鮮不易變酸嗎?俗話說「狗改不了吃屎」,但真正會吃屎的是兔子?新奇有趣的動物冷知識,通通收藏在窩窩《動物的小秘密》繪本 + 桌遊組 Read more
教育學習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死亡率近 6 成!台北鳥會年救超過 3,000 隻傷病野鳥,集資盼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by jie 2024 年 7 月 23 日 by jie 2024 年 7 月 23 日 長期推廣野生鳥類保育的「台北市野鳥學會」,每年救援超過 3,000 隻傷病野鳥,並在 2024 年 6 月發起《翱翔天際振翅高飛計畫》,期望能透過群眾集資,建立更加完善的北台灣野鳥救援系統,實現人與鳥的和諧共存。 Read more
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保留水梯田珍貴生態!新北貢寮「里山農創基地」,集資傳承百年農藝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7 月 16 日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7 月 16 日 百年前先民砌石成階,在新北貢寮的山區開墾出一層層階梯狀的水田,滋養了土地、穩定了溪水流量、也孕育出豐富的生態樣貌。而今,這片珍貴的自然環境,卻因山村人口老齡化,正在逐漸消逝,許多珍貴的地景、珍稀動植物也將走向滅絕⋯⋯ Read more
教育學習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爭取臺灣成為東北亞首例,黑潮推動《海洋綠洲計畫》守護鯨豚生態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7 月 5 日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7 月 5 日 臺灣擁有豐富的鯨豚資源,海洋生態卻遭人類活動嚴重威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 2021 年開始推動《海洋綠洲計畫》,旨在申請成為「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IMMAs),並於 2024 年進入關鍵銜接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為此發起群眾集資。 Read more
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腳下的土,正在死去──從《無米樂》到《種土》,八年記錄傻瓜農人「救土」故事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6 月 21 日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6 月 21 日 二十年前,《無米樂》感動了無數台灣人,讓全國看見了台南後壁鄉農民的故事。如今,《種土》紀錄片將延續這份感動,透過群眾集資喚起每一位台灣人對腳下土地的珍惜與重視⋯⋯ Read more
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青鳥行動「海外應援」看板廣告集資達標,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為台灣發聲 by jie 2024 年 6 月 4 日 by jie 2024 年 6 月 4 日 由一群海外台灣公民發起的《六月四日紐約時報廣場看板廣告計畫》,秉著去中心化的精神跨時區「接力」完成,預計於美東時間 6/4 (二)、台灣時間 6/5 (三) 起,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 (Times Square) 「上架台灣」,以全天候 24 小時、每 5 分鐘輪播 30 秒的廣告影片為台灣民主應援。 Read more
教育學習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盼全民懂自救!壯闊台灣聯盟集資「線上手冊」,災害應變知識免費公開 by 郁子 2024 年 5 月 6 日 by 郁子 2024 年 5 月 6 日 最近一次地震發生,當下的你是什麼反應?為了讓更多台灣人了解災害應變的救命資訊,壯闊台灣聯盟發起群眾集資,希望將既有的《後盾計畫》訓練課程,整合成免費的線上手冊,強化全民緊急應變能力。 Read more
社會議題集資計畫 遭鄰里誤解 5 度搬遷!方舟教養院集資求援:盼不受驅逐,給老憨兒一個真正的家 by 郁子 2024 年 4 月 25 日 by 郁子 2024 年 4 月 25 日 從小到大,你搬過幾次家?因周遭鄰里對障礙者的誤解與排斥,位於桃園新屋的方舟啟智教養院,決定啟動群眾集資,為院內服務的老憨兒蓋一間能終老的家園。 Read more
社會議題藝文創作集資計畫 台劇《生死接線員》監製籌拍,器官捐贈紀錄片《第二次人生》集資盼開啟社會對話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4 月 12 日 by 外部投稿 2024 年 4 月 12 日 2019 年熱播的台灣職人劇《生死接線員》,帶領大眾認識「器官捐贈協調師」一職,製作團隊楊中天監製攜手電影《十二夜》的導演 Raye 拍攝《第二次人生》紀錄片,記錄多位器官捐贈者家屬、受贈者的真實生命故事,期待讓器捐的良善初衷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認同,甚至響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