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科學,不一樣的科學人》活動現場。封面攝影:jie)
創刊於美國、來台耕耘 20 個年頭的科普雜誌《科學人》,在 2022 年面臨停刊危機,雜誌發行人暨遠流出版創辦人王榮文更曾一度公告:「若沒有奇蹟,科學人將在年底停止營運。」,大江生醫董事長林詠翔與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聞訊後,決定共同出資接手經營,結合群眾集資發展行銷策略,讓台灣《科學人》推廣科普教育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在 2023 年 7 月的《亞洲生技大展》現場,台灣《科學人》舉辦《一樣的科學,不一樣的科學人》活動宣布近期重大動向,包括:正式推出《科學人》App、搭飛機也能閱讀到《科學人》、攜手群眾集資平台挖貝端出價值 100 萬台幣的「科學人特別獎」,以及 2024 年將舉辦全台規模最大科普論壇等,目前已獲得文曄科技、宏全國際、玩美移動、聯強國際、大學光學、佳世達科技、亞諾法生技等多間企業響應支持,也盼未來有更多企業共襄盛舉。
(台灣《科學人》董事長林詠翔。攝影:jie)
讓《科學人》走入生活,不再只是一本雜誌
創刊於 1845 年的美國科普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2002 年由遠流出版引進台灣,迄今已發行超過 250 期中文版,更屢屢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的肯定。2023 年,大江生醫董事長林詠翔及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成立「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接手經營,透過群眾集資拓展長期訂閱讀者,讓一度陷入停刊危機的台灣《科學人》雜誌,獲得奇蹟般的轉機。
台灣《科學人》董事長林詠翔 (Vincent) 在活動開場分享:「從馬車的歷史到現在有汽車、電動車,《科學人》記載了所有科技演化的過程,我們在今天這個時間點要把它變成更好的品牌,從傳統紙媒進入生活、甚至 AI 化,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我認為唯有讓科學進入生活,生活會更加的美好。我們用科學創造價值、用企業放大價值,《科學人》將會成為全新的工具,不再只是單純的一本雜誌——在未來,它將會跟 AI 結合,而我相信在各家企業支持的力量之下,《科學人》團隊還有全世界各地優秀的科學家,都可以跟我們一起推動這個世界走向未來。」
(台灣《科學人》總經理林大涵。攝影:jie)
華麗轉身之後:誰是「科學人」?
台灣《科學人》總經理林大涵也分享,決定接手《科學人》他開始思考何謂「科學人」?它是一個名詞,一個定義?抑或一種態度?經內部討論後,正式梳理出三種樣貌:
「科學屬於三種人,第一種人是研究科學的人,第二種人是運用科學的人,第三種人是心中嚮往科學的人。我們希望把這三種人的存在連結在一起,這就是《科學人》想要做到努力的目標——讓嚮往科學的人可以看到怎麼運用科學,讓運用科學的人可以去支持科學研究,再讓研究科學的人變成嚮往科學的人所追求的對象。」而一個媒體要能達到這樣的願景,首要挑戰便是在日漸沒落的紙本閱讀市場裡探尋生機。
林大涵舉例,20 年前台灣基本工資是每小時台幣 66 元,20 年後的現在是每小時台幣 176 元,而科學人的一年份訂閱方案價格在 20 年前是台幣 2,160 元,20 年後的現在是台幣 2,880 元。
「以前要連續工作一整個禮拜才能訂閱一年份的《科學人》,現在只要工作兩天就可以了;雖然訂閱門檻變得這麼低,但是大家也知道,如果人不往你這個方向跨過來,門檻再怎麼低都沒有用。」
(台灣《科學人》2023 最新成果數據。攝影:jie)
全新《科學人》從平面到立體,從台灣到世界
「我們其實從去年 7 月開始討論如何承接《科學人》雜誌,在今年的 2 月號正式有新的團隊接手,也是得利於過去這本雜誌累積有好的 credit,才讓我們在用一些新方式推動《科學人》時,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林大涵分享,科學人是一本非常特別的雜誌,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有 120 位以上都曾經為《科學人》撰稿,未來台灣《科學人》雜誌在持續致力於報導科學研究成果之際,也希望能呈現更多屬於「人」的面向,例如科學家們如何過生活。
林大涵透露,至今台灣《科學人》雜誌訂戶數量已成長 62%、零售量成長 100%,在各大書店熱銷排行榜多次攻下冠軍寶座,手機版《科學人》App 也已於 2023 年 7 月底正式上線,多日躍為 iOS 系統 App Store 書籍類下載量第一名。
為拓展《科學人》內容能見度,林大涵表示,2023 年 8 月起在飛機上也可以閱讀到台灣《科學人》雜誌,目前《科學人》雜誌全球版已隸屬於 Nature 出版集團,接下來台灣《科學人》也會繼續以中文圈為核心推廣到東南亞市場,期盼未來有機會以這本刊物為載體,直接跟全世界溝通。
(台灣《科學人》內容長陸子鈞。攝影:jie)
打造「具有藝文感的科普雜誌」,方序中操刀設計全新 CI
不僅透過群眾集資累積長期訂戶、嘗試新的行銷策略,《科學人》雜誌在內容呈現上也有大幅度革新。「大家會想說科學就是很 Hardcore 的東西、沒有什麼風格在裡面,但我們想要打破這個印象,所以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改變版面的設計。」台灣《科學人》內容長陸子鈞分享,團隊重新編排版面、加入大量留白空間與色塊設計,讓《科學人》雜誌視覺上看起來像一本藝文雜誌,吸引更多民眾翻閱。
與此同時,也邀請知名設計師方序中操刀全新企業識別(Corporate Identity,簡稱 CI),希望在理性的科學裡融入感性、人文元素,亮點巧思尤在於科學人的「學」字筆劃設計,「我們加入了一些線圈螺旋的概念,因為在科學裡其實有非常多這樣的 pattern 會出現,以此展現出科學的動感和生命力。」陸子鈞表示。
(台灣《科學人》在封面設計埋入巧思,希望與讀者有更多互動。攝影:jie)
用封面創造讀者互動,推出《科學人》App
「另一個大膽的嘗試,是花了非常多的成本投注在封面的設計上。」陸子鈞以 2023 年 3 月號為例,封面有如鏡子般的銀箔設計,讓讀者只要拿起手機對著拍照打卡,就彷彿成為大受矚目的封面人物,讓讀者在閱讀「外星生命」主題時,想像自己也是一個外星人。接著 2023 年 4 月號「低軌衛星—星空殺手」描述人造衛星對於地面天文學觀測研究造成的危害,封面以特殊塗料印刷,「那我們做了一個巧思是,你在夜光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到這個星軌,這是一個隱藏的設計。」
來到 2023 年 5 月號,封面主角是人稱「核子研究女王」的物理學家吳健雄,設計靈感來自量子力學實驗裡的「觀測者效應 (Observer effect)」,觀測者的存在與其觀測行為會影響到觀測結果,「我們特別用了現在當紅的 AI 設計出兩款封面,讀者在打開封套之前,不會知道自己拿到的是哪一個版本。」
在 2023 年 6 月號更是《科學人》首度與網路人氣 IP 合作,邀請到粉專讚數超過 40 萬的冷知識分享平台「怪奇事物所」——封面堆疊大量「所長」,邀請讀者能否一眼看出總共有幾隻?呼應到當期內容探討的「數感天生」單元。
此外,不少民眾在開車、通勤時有收聽廣播的習慣,日前開放下載的《科學人》App 也新增「聽見科學人」專區、與廣播節目《飛碟早餐》合作推出導讀單元,讓讀者用聽的就能了解最新一期的雜誌內容。台灣科學人內容長陸子鈞總結,「這些改變都是為了讓科學走入大家的生活,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企業一起來共襄盛舉」
(在《2023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裡,將有價值 100 萬台幣的「科學人特別獎」。攝影:jie)
攜手挖貝祭出「科學人特別獎」,舉辦台灣規模最大科普論壇
同時經營有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群眾集資平台「WaBay 挖貝」的台灣《科學人》總經理林大涵也在活動現場宣布,台灣《科學人》將攜手 WaBay 挖貝在《2023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增設「科學人特別獎」,提供總價值 100 萬台幣的獎金與曝光資源。
「不管是開發硬體產品、提供軟體服務,甚至是個人研究的夢想,只要符合科學發現、科學應用的精神,我們從所有提案者裡面選擇一位,用科學的力量去支持他。」
林大涵表示,預計在 2024 年第一季,台灣《科學人》更將舉辦台灣近 5 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科普論壇活動,也感謝文曄科技、宏全國際、玩美移動、聯強國際、大學光學、佳世達科技、亞諾法生技等企業已經響應支持《科學人》數位學習推廣計畫, 「這些被企業創造的價值可以被有效放大,這是我們覺得最榮幸、最榮幸的事情!」
>>> 點我前往《2023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