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苗栗苑裡的藺子工作室店內一景。攝影:jie)
兩位 30 出頭的青年、一間小巧的店面,如何將台灣傳承近 300 年的藺草編織工藝,以群眾集資的能量再寫新頁?頂著太熱烈的 8 月艷陽,我們親身造訪位於苗栗縣苑裡鎮的「藺子工作室」—— 才一推開門,滿室清雅的藺草香就讓燥熱身心瞬間獲得舒緩。
(藺子工作室創辦人,左:李易紳 / 右:廖怡雅。攝影:jie)
藺編工藝很老,但藺編作品可以很年輕
「藺草是一個很自然的存在,你平常不會特別注意到它,但當你進到有藺草的空間,就會覺得是一個很棒、很舒服的氛圍。」藺子工作室創辦人廖怡雅、李易紳因藺草而相遇,在這坪數不大的店面空間裡,藺子展售的藺編作品從貼身的帽子、手提袋、側背包,再到實用的杯墊、零錢包、書衣、名片盒等,多元的品項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藺草一點也不老氣」,純手工編織再結合金屬、布料、素食皮革等異材質,就能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樣貌。
(款式眾多的藺草帽,是藺子店內的銷售主力。攝影:jie)
一句「可是你不是無印良品」,種下做好品牌的決心
怡雅從學生時期研究藺草便觀察到,不少台灣人願意花一兩千元購買進口的草編製品,卻不知道台灣也有品質不輸外國的藺編製品。「當我們嘗試向大家介紹苑裡的藺編品質不輸無印良品,就有人會說『可是你不是無印良品』。」這句話讓怡雅聽得很不服氣,想做好品牌的決心也跟著強烈 ——「明明我們的素材沒有比較差,我們就是想要做給你看。」
(剖面近似正三角形,是苑裡正三角藺的特徵。攝影:jie)
得天獨厚的「正三角藺」是苑裡之光
「我要讓大家明確看到這就是苗栗苑裡手作的產品,有它背後的辛苦跟價值。」怡雅說明,受到生長氣候與土壤影響,台灣各地種出來的藺草特性不太一樣;創立於 2016 年的藺子工作室,產品選用種植於大安溪以北、苑裡溪以南的「正三角藺」,這種藺草吸濕能力可達到一般草類的 2 ~ 3 倍,因此特別適合製作成親膚的草蓆、草帽等,吸收人體濕氣後再拿去曬太陽,它特有的清香會因日曬更明顯、草色也會隨之變化,而且沒有傳統草製品久曬易脆化的缺點。
正三角藺的剖面近似一個正三角形,這也是「藺子」品牌 LOGO 的由來。
(開店快 3 年來,有不少媒體報導過藺子。攝影:jie)
父母曾嗆她「以後吃虧就不要回來哭」
然而,當年怡雅自創品牌面臨的第一道阻礙,就是自家爸媽。「我父母一開始說『妳如果不聽我們的話,妳以後吃虧就不要回來哭』,直到他們看到報章雜誌有報導藺子、比較能看出一些成績後,就覺得好像是可以認同了。」那些又硬又刺的話慢慢織成柔韌的陪伴,爸媽親自到工作室來探班,也開始會傳一些參考案例給她,建議品牌未來的走向。
剛落腳苑裡時,有街坊傳言稱藺子是要搶傳統帽蓆行的生意,也有人質疑這麼做是否有助於在地藺編產業的發展。「以前我內心會過不去,覺得別人都不懂我們在做什麼。」怡雅自認情緒容易受影響,但現在也學會放寬心,要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身邊朋友這樣鼓勵她:「有人想要打擊妳,表示他覺得妳跑在他的前面。」。
(藺草編織考驗工藝師的巧手、專注與細心。攝影:jie)
藺編作品有著無法複製的「手路」
「我覺得藺編作品最迷人的是『手路』,像我們店裡產品出自幾十位不同的阿嬤,每頂帽子看起來很像哦,可是我跟易紳一看就知道這是誰做的。」怡雅透露,從編織細節就能觀察到每位工藝師的個性,還有她們手作當下的狀態,賦予作品獨一無二的生命力。那是工廠量產不能取代的溫度。
起初,怡雅和易紳尋找合作對象是請當地人幫忙聯繫,向會編藺草的鄰居阿嬤預定少量件數製作,堅持以對阿嬤們較為友善的價格收購,並在交貨當下付清對應款項,讓阿嬤們無需承擔店面銷售的業績壓力。藺子開張一年後獲得口耳相傳的愛戴,開始有素未謀面的當地人會帶作品來店裡毛遂自薦,人情網路漫展開來。
「阿嬤阿桑都叫他『帥哥』!」怡雅笑著指向易紳爆料。
(易紳正加工著藺子店裡的人氣商品——迷你藺草帽。攝影:jie)
全班最讓老師頭痛的他,謝師宴卻第一個掉淚
同為藺子創辦人的易紳,與藺編工藝有著戲劇般的連結,適合搭上一首茄子蛋樂團的〈浪子回頭〉。
「我以前真的是一個很愛玩的人,就是在班上帶頭起鬨到畢業老師都還記得我、對我又愛又恨的那種。」易紳笑道,高中謝師宴那天他是全班第一個哭的人,真情流露讓大家嚇傻,老師還上前給他一個擁抱。離鄉換過數個工作、也曾待過夜店的他,在一場手術後又回到苗栗來。
「因為脊椎開刀後要休養一年,我回到苑裡來,在家沒事做很悶。親戚介紹我去做推廣藺草的社區工作,想說也不會太累,就去看看。去了才發現自己家鄉有藺編產業,接著就是很神奇的緣份了⋯⋯。可能因為我從小沒有阿嬤的關係,我跟她們有很親切的感覺,講話蠻直接、有時候也會嘻嘻鬧鬧的 (笑)」易紳從這些阿姨、阿嬤們編織藺草的雙手中,看到了「手藝人」一點一滴注入作品的細膩與辛苦。
「我真的是很想要照顧這群阿姨、阿嬤。這群人是在我的家鄉默默在做,我希望他們可以被看見。」易紳突然發現,自己對於「需要被幫助的人」,會有一種特別想要去給予、去幫助的念頭。
那個愛玩少年再也不「浪流連」了,藺草香溫柔圍繞的這片土地就是家。
(藺子工作室既是展售店面,也是工藝師們交流手藝的空間。攝影:jie)
你買的是草帽,也是一群人的努力和幸運
「從藺草種植、編織到加工,這些作品包含了很多人付出的汗水跟愛,很多人認真在做這件事情;雖然只是一頂帽子,但它有很濃郁的感情在裡面。」易紳認為,願意支持藺子的顧客們,大多也是看出了一件作品背後的不簡單。
「一批藺草能變成作品在這裡,其實需要很多的努力跟幸運!」怡雅在旁補充,藺草農最怕颱風天或突如其來的大雨,因藺草收割後需要日曬 3 天,若農民遇風雨來不及搶收,淋到雨的藺草會成為次級草料,雖然還是可用來綁豆乾、肉粽、大閘蟹或捆金紙,但也極易在反覆編織的過程中斷裂,已經不適合再拿來做藺編。
去年開始,藺子也有了自己的藺草田。不像水稻可以用機器插秧、收割,藺草必須由人力多次彎腰環抱收割、綑綁與分批曝曬,再加上曝曬期間天氣變化的不確定性,親身投入這一切的易紳坦言「很辛苦耶,不好玩!」,但也有苗栗當地的國小與藺子合作規劃「從農田到工作室」的一系列體驗行程,讓學童親身接觸藺編產業,理解藺草變成藺編作品需要經歷哪些環節。
(怡雅、易紳與合作的兩位藺編工藝師。攝影:jie)
傳承藺編產業的根,藺子首度嘗試群眾集資提案
創業至今快 3 年,怡雅和易紳除了忙店內銷售生意,也積極到台灣各縣市介紹藺編文化、舉辦手作體驗課程,希望創造更多「參與」,讓人們有更多機會認識藺草的好。他們也曾把藺子產品帶到日本、韓國、香港展售,日本客群尤其欣賞這些藺編作品,一來是日本人喜歡以藺草質地來為夏季穿搭加分,二來是日本文化尊敬「職人精神」,看得見手工的用心。
「我越來越深入藺編產業之後,會比較著重在技術跟文化的傳承,因為有些阿嬤已經無法再做藺編、或者過世了。」易紳有感而發,怡雅也接著強調:「很多技藝在工藝師離開後就失傳了,當編織技法沒有辦法傳承下去,我們在後端成品賣得多好都沒有用,這個產業一樣是會不見。」因此藺子也與臺灣世界展望會合作,培育中生代婦女成為工藝師,盼能有更多適合的人接手。
小小的藺子工作室,想為藺編產業做的事情卻又多又大:添購新的製帽機具與模具、與其他帽蓆行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舉辦更多民眾手作體驗課程、執行藺草田與藺編工法的保存研究⋯⋯,要實踐這麼多任務,資金上除了靠店內銷售盈餘來支撐,另一個可能是群眾集資。
怡雅平常就是會關注群眾集資計畫的人,她笑說自己只要看到辛苦的果農、沒錢出國比賽的小孩子,都會特別想贊助支持。這次她投入群眾集資的角色從「贊助者」轉換成「提案者」,邊做邊學習如何與群眾溝通、觀察行銷成效,也獲得許多正面交流的機會。
「真的有很多人默默在關注藺子的動態,不見得是我現實生活中認識的朋友,但是他們會認同藺子的理念,甚至願意幫忙把集資計畫分享出去。其實會蠻開心的!」
藺子、藺子,這簡短好記的名字唸來有餘韻:對藺子來說每一件藺編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而每一個以行動參與藺編產業、說著藺編故事的身影,也都是藺草的孩子。
這個在地品牌當然不是無印良品,因為它不需要是。
>>> 點我前往藺子《藺編工藝復興計畫》集資頁面 (集資至 9/11 結束)
延伸閱讀:
・不退流行的藺草編織!《藺編工藝復興計畫》集資傳承台灣 300 年珍貴工藝
・藝 FUN 券去哪用?精選全台 8 個適用藝 FUN 券好去處,它們都跟「群眾集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