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受邀 TED 年會演出的台灣人、美國舞蹈雜誌評為全球 25 位最受矚目舞者——黃翊《地平面以下》贊助計畫

by 大晴

很多人預測,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但,連難以自動化的藝術表演工作也是嗎?

看完上面這段影片,或許你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這是《黃翊與庫卡》的舞作片段。這個為冰冷又制式化的工業機器人注入生命、充滿互動與感情的演出,自 2012 年問世以來,口碑與邀約不斷——

▶︎ 二度奪下台北數位藝術節首獎。

▶︎ 2013 年成為首位在全球科技藝術重量級年會奧地利林茲科技藝術節擔任開幕演出的台灣藝術家。

▶︎ 2015 年,60 分鐘的全版作品在紐約 3LD 科技藝術中心世界首演,獲美國 ISPA 表演藝術年會選為年度最受矚目十大表演藝術作品、被紐約時報選為必看節目。

▶︎ 2017 年 4 月,受邀在加拿大舉辦的 TED 年會擔任開幕演出,成為台灣第一人。

▶︎ 全球巡演迄今已達 55 場。

編創這支作品的黃翊,是已故舞蹈家羅曼菲的得意門生、是林懷民眼中「可怕的孩子」。他不僅 24 歲就獲邀為雲門舞集 2 團編舞;4 年後,更在知名舞蹈家許芳宜的推薦下,被美國舞蹈雜誌評選為全球 25 位最受矚目舞蹈工作者;2014 年獲兩廳院之邀請,獲選為首位駐館藝術家。

黃翊工作室主要成員:黃翊(左一)、胡鑑(右二)、林柔雯(右一)與庫卡

2010 年,他創立「黃翊工作室+」,是台灣除雲門舞集外唯一的全職職業舞團。名稱後面特意掛上的加號「+」,意謂對開放的嚮往,而這也反映了這位年輕編舞家對跨領域與新事物的不設限——除舞蹈外,攝影、錄像、裝置創作、網頁設計、程式編寫⋯⋯通通都是他涉獵並試圖讓舞作能不斷突破疆界的那些加號。

而這之中,讓他跨界且成功跨國界的作品,就是人機共舞的好評之作《黃翊與庫卡》。

庫卡(KUKA)是工作室的創始團員之一,只是身份是德國製造,且有著比一般舞者大上許多的重量級體型( 250 公斤)。為了與這位工業機器人共舞,黃翊從零開始學習程式語言並為它編寫程式——台上每 1 分鐘的演出,靠的都是台下超過 10 小時的程式撰寫。


這樣的堅持與毅力,連當初答應出借的台灣庫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啟新,都不禁讚嘆佩服。「當兵前他來找我,因為沒人這樣做過,所以拒絕了他;當兵後他又來找我,我被他的誠心感動。後來我說『你若想用機器人,必須自己來學。』他的努力令人驚訝,因為你不僅須學它的程式語言,學完後還要懂得如何操作,變成一個具美感的東西。看完作品後我很驚訝,這個年輕人可以為了一個想法、藝術上的堅持,去學這些跟他領域完全無關的東西,讓我很感動。」


不過,為何如此堅定地想完成人機聯舞的夢想呢?黃翊說:「最底層地來說,這是一種美化成長過程中遺憾的方式,裡面揉入感到孤獨的時刻,自我質疑、自我了解的時刻,自我安慰的時刻,以及刻畫一些假象的美好,讓他人放心的時刻。希望創造出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很童真的片刻,能讓看的人暫時忘掉現實,或是想起來,自己也只是一個長大了的小孩。但這些也都只是我的想法,作品最終會決定,它自己的樣子。」


黃翊口中的遺憾,指的是小時候的家逢鉅變。在這段困頓的時候,雙親並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還主動購買電腦給他。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選擇將自己變成像機器人般的完美小孩,更期許日後要靠自己的能力汰換電腦。於是當別人用電腦在玩遊戲時,他用它自學動畫、影片剪輯、網頁設計⋯⋯更進一步開始接案賺錢。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兒時的夢想。在七年級生的成長年代,漫畫、小叮噹、卡通是普遍的存在,「變身/擁有機器人」是每位小孩曾有的渴求,因此,當越來越多能讓人能一圓兒時夢的科技發生時,將這類創新元素融入作品中便是順其自然的結合。


人機共舞帶給觀者新奇的感受,對黃翊自己來說也是奇妙震撼。一是機器人能從 0 到 100 地執行你想要做的任何事情——沒有情緒、沒有抗拒、不需妥協,這和與其他舞者合作時,需時時留意的關係平衡與來往互動截然不同。


二是機器人能 100% 精準,但人類舞者卻沒有辦法做到一模一樣,甚至會有即興時刻的發生。當反差與不和諧產生時,就必須重新審視「精準」的定義,並不斷調校互動時的美感。


由於庫卡是只有一隻手的工業機器人,所以它必須時而模仿黃翊的頭、時而仿手部動作、甚至有時得模仿情感動態,「跟它對看時,我好像在看另一個生物,或是我在看另一種格式的我。因為他在學我動作時還蠻有趣的——原來我的動作變機器人動作的時候是長這樣啊,那種感覺真的很奇特。」


最後一個將機器人放入作品的原因,是因為黃翊希望藉此表達“人類也是工具”的觀察。「我們對待對方的時候,其實也把對方當成一種工具在使用,所以人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的工具、可能是一個公司/國家的工具,所以工具跟工具一起跳舞,其實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我在面對庫卡的時候,會很像在照鏡子,因為我也是一些人的工具。」

除了庫卡外,黃翊的許多作品也都與科技相關,例如以一支 360 度旋轉的巨型機械手臂環繞拍攝,創造宛如車窗外流逝景象的「SPIN」;結合機械與不斷變形的服裝的「第二層皮膚」;運用影像多媒體,與影子共舞而虛實難辨宛若魔術的「地平面以下」等等。


然而,縱使有以上這些精實前瞻、國內外獲獎無數的作品,但團隊製作的預算缺口卻始終是他們無法揮別的難題⋯⋯一般而言,一個成熟的表演藝術團隊,需要一定比例的企業與民間贊助,以目前世界級的國際表演藝術團隊來說,民間的贊助比例約為 40%,但黃翊工作室目前則為 0。

為了籌措即便努力全球巡演也收入有限的資金缺口,黃翊工作室日前啟動了贊助集資計畫:他們將在 10/28(六)午晚於淡水雲門劇場舉行贊助專場,除了精華呈現《地平面以下》這支在去年獲得美國 ISPA 表演藝術年會肯定的作品外,團隊還會分享製作經驗、示範新研發技術,並播映紀錄片、現場交流等。此兩場公開演出,不僅是團隊睽違台灣 2 年來的正式演出,也是 2018 年荷蘭世界首演前,全球唯一的 2 場公開預演場次。


如果你想要支持這個不斷在國際舞台上建立台灣形象的新世代團隊、想要給予專業藝術工作者合理工作條件,請 點此 贊助,讓他們走得更好更滿,並能重啟 2019 與 2021 年因預算不足而暫停的新計畫。


如果你想要一睹庫卡的魅力風采,請記得在 9/25 搶購 12/9(六)在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的《黃翊與庫卡》2017 特別版,本場次除了融合口述影像外,還會有首次呈現的全新段落。

「藝術對我來說,是可以實現我現實世界的地方。現實世界對我來說,是一場表演,而我們都演得很辛苦,又不能落幕。」現實的道路總是辛苦,但有了你我的支持,這場讓台灣在國際起舞的舞碼,就可以不落幕地持續演出。

▲ 以上圖片皆來自黃翊工作室官網粉專

▲ 參考資料:

你可能會喜歡